正文 對危機的認識比危機處理更重要(2 / 2)

2009年美國人理查德·比特納寫了《貪婪、欺詐和無知——美國次貸危機真相》一書,在書中,作者通過其切身經曆,真實勾畫出了危機爆發前次級按揭市場的浮躁和貪婪的眾生相,非常引人深思。馬克斯·韋伯在其經典名著《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曾深刻分析了近代資本主義興起與新教(尤其是加爾文教)倫理的內在關聯。韋伯認為,資本主義精神中蘊涵的源於新教的理性、勤勉、信用、自律(禁欲)等美德,是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動力。從這次金融危機來看,危機的深層次根源就在於對上述核心價值的背離。因此,在日趨精細複雜、充滿不確定性的金融市場中,銀行和銀行家要戰勝危機,首先要理性克服自己的浮躁和貪婪本能。實際上,華爾街的金融家們也需要在這次危機後進行深刻反思,在核心價值觀方麵有一個理性的回歸。

勤勉、信用、自律(禁欲)等美德,是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動力。這次金融危機的深層次根源就在於對上述核心價值的背離。銀行家需要在核心價值觀方麵有一個理性的回歸。第四,今天的危機與昨天的危機有本質的不同。2008年的金融危機起始於美國,但很快波及歐洲、亞洲、澳大利亞的金融市場。2009年,美國采取了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美聯儲向經濟體係和大型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支持,美國金融市場快速企穩,僅一年時間似乎就開始了經濟複蘇。這種現象的內在本質是,與1929年的大蕭條不同,現在人類配置資源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信息、物質流通的速度大幅度加快,人類的知識技術認知海量增加,積累的財富超過了過去幾千年的總和,因此像1929年那樣的經濟深度蕭條不會再同樣重演。

但是自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全球化衝擊,深刻改變了世界,美國作為超級大國,擁有技術、金融、政治的絕對優勢,美元統治世界,美國擁有大量的赤字和債務,發達國家過度負債、過度消費,發展中國家高儲蓄、高儲備,這種經濟政治的深刻矛盾並沒有通過金融危機化解,反而有所加深,新的規則並沒有形成,複蘇之路將會非常漫長。

要處理好明天的事情,關鍵是要守住今天確定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