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之四:喝酒式營銷壘大戶銀行在營銷的過程中,都將目標鎖定在類似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石油、中石化等中字頭的大客戶身上,這些客戶都具有行業壟斷優勢,處於競爭的有利地位,抗風險能力強,業務需求量大,許多銀行競爭幾十年來都是處於一種初級模式之下,一是關係,二是喝酒,三是降價,其結果是銀行的盈利能力快速下降,業務品種單一,忽視中小企業等其他業務領域的發展。
表現之五:隻講競爭不講合作最典型的例子是銀團貸款。銀團貸款這種模式在國外非常常見,通過銀團貸款,可以避免銀行之間的惡性競爭,而且可以分擔風險。我在公司業務部門工作期間,一直倡導銀團貸款的模式,但推進非常困難,國內銀行之間很難共同發放銀團貸款,對好的客戶每家銀行都想一家獨攬,這樣做的結果是銀行之間的無序競爭,一旦出現風險就會對銀行帶來傷筋動骨的影響。
表現之六:管理層次多,管理政策一刀切國內銀行一直采取總分行的組織形式,總行—一級分行—二級分行—支行—網點,管理層次多達五六級,管理指令在信息傳遞的過程中失真變形。正因為管理層次多,上級行不了解下級行的基本狀況,上級行管理習慣於一刀切,政策空洞抽象,空話套話連篇,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大道理。分支行在管理中習慣於當二傳手,整個銀行政策的執行力大受影響。
表現之七:激勵約束機製簡單化規模增長是銀行發展的重要方麵,問題的要害在於在很多業務擴張的過程中,沒有成本概念,沒有效益理念,一些銀行盲目推行買單製,做一筆業務,發一筆相應的獎金,促使業務人員隻顧數量,不顧質量,隻顧當前,不顧長遠,激勵機製扭曲,賠本賺吆喝。結果業務量上去了,風險積累漸大,利潤逐步下降。上級行習慣於不切實際地發號指令,政策一刀切,工作形式主義,運動式競爭,指標化管理,下級行經營簡單化,完全以數量為導向,粗暴加班加點,不尊重職員的休息權益,甚至為完成任務弄虛作假,搞假按揭、假存款、假貸款,完全把銀行的利益放於腦後,不聞不問。
表現之八:責權利不清晰在各級機構中,尤其是管理機構,工作隨意性很大,工作的內容、方式、方法取決於機構負責人的能力和認知水平,職責不清,責任不明,沒有明確的崗位劃分和崗位職責。員工缺乏相應的專業分工,缺乏專業技能的積累,職業生涯發展的方向和目標單一狹窄。
表現之九:收入成本管理薄弱平衡收益和風險的能力是銀行經營的核心能力,國內銀行在收入、成本的管理上非常粗放,缺乏將收入、成本在各個機構、各個產品、各個業務條線、各個崗位分解的能力和水平,說不清哪些產品盈利,說不清哪些客戶真正有價值。更危險的是,銀行管理部門建立的不恰當的收入、成本核算模型比沒有收入、成本核算模型更為荒謬,在這樣的模型下,竟然發現公司業務沒有盈利、個人業務沒有盈利、結算業務沒有盈利,如果銀行的各個業務條線都不盈利,銀行的盈利又來自哪裏?
表現之十:大量建設形象工程為了短期政績,銀行的各級機構熱衷於搞各式各樣的形象工程,熱衷於和地方政府簽協議,上新聞、上電視,沉溺於傳統的請客吃飯的經營模式,不僅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影響銀行經營的風氣。
這些舉不勝舉的現象表明,粗放經營已經嚴重製約了銀行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影響了國內銀行競爭能力的提高。
在甲午海戰時,北洋海軍的裝備實力號稱亞洲第一,但軍紀管理粗放鬆懈,日本人通過偵查發現海軍士兵在艦艇上晾曬衣服,由此判定北洋海軍缺乏應有的戰鬥力,增強了日軍與大清海戰的決心,最後的結果影響了中國近代史的走向。粗放經營和管理不能形成真正的競爭力,也不可能創建真正的百年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