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輪流轉,花開到中國。歐美銀行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中受到重創,美國大型投資銀行不是破產就是被銀行收購或者變身為銀行控股公司,美國五大投資銀行也已壽終正寢,幾乎麵臨被摘牌的命運。2009年美聯儲對19家銀行的壓力測試中,成為資本最為缺乏的銀行,需要籌集340億美元的資本,歐洲大銀行的境遇也是如此。最負盛名的私人銀行瑞士銀行UBS在金融危機中損失442億美元,蘇格蘭皇家銀行RBS、巴克萊銀行都已不堪虧損,被迫接受政府注資,英國政府持有RBs80%的股權。
中國銀行業在這次金融危機中也有較大損失,但總體上在可控範圍內,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的市值持續增長,2008年年底,這三家銀行的市值位列全球銀行的前三位,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曆史和傳奇。但是,這種現象意味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還是曇花一現的雨後彩虹,值得認真思考。其實,中國的管理者們心中都有數:以中國的銀行的國際競爭能力和經營管理現狀,現在的盛況隻不過是曇花一現而已。要想持續這種令人自得的狀況,仍然有諸多困惑需要逐一解決。其中困擾中國銀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軟肋是粗放的經營管理模式,粗放不可持續,也不可能成為有全球競爭力的銀行。中國銀行業不告別粗放,就不可能締造百年銀行。因此,精益管理是未來的方向。
中國銀行業的發展軟肋是粗放經營管理方式。粗放不可持續,精益管理是未來的方向。
粗放經營的說法,來源於農業生產。為了提高糧食產量,一種方式是擴大耕種麵積,投入更多勞動力,這種方式叫粗放耕種;另外一種方式是提高生產率,提高單位產出效率,這種方式為精耕細作。後來粗放經營的說法延伸推廣到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麵麵,它的基本含義就是隻注重量的增長,不追求質的提高,隻考慮規模的增長,不追求生產率的提高。今天我們用粗放一詞來評論中國的銀行管理水平時,指的是各個方麵追求規模、忽視質量,追求概念、忽略細節,追求形式、忽略內容等諸如此類的現象。
中國銀行業的粗放經營表現在多方麵:
表現之一:盲目追求規模擴張伴隨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國銀行業的規模也迅速膨脹。與1978年相比,中國金融業各項貸款達到40萬億元,是1978年的1850億元的216倍,各項存款達到60萬億元,是1978年1134億元的529倍。在這個過程中,大大小小的銀行機構都將規模作為自己的第一追求,在20世紀80年代,銀行資金緊張,上上下下抓存款,高息攬儲司空見慣;90年代初,貸款規模緊張,亂拆借、繞規模貸款擾亂了整個經濟金融形勢;進入21世紀,規模擴張仍然塵囂甚上,個人住房貸款、信用卡業務、中間業務開始了新一輪的拚規模競賽,盲目的規模擴張不僅給銀行帶來了巨大的損失,也影響了整個經濟的健康運行。
表現之二:文山會海國內銀行在經營管理中表現為四多三少,即概念多、要求多、文件多、會議多,數據分析少、圖示表達少、技術管理少。盡管進行了商業化轉型,銀行仍然習慣於紅頭文件的管理形式,文件數量呈幾何級增長,分析報告越來越厚,但內容空洞無物。沒有實際意義和內容的會議越來越多,以文件貫徹文件,以會議落實會議,形式主義盛行,各類人員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耗費在會議之中。對客戶的需求、業務發展的問題、銀行發展的戰略方向卻沒有放到銀行的可持續發展重點上認真研究。
表現之三:產品服務單調趨同銀行對客戶需求和市場變化缺乏係統收集,認真分析,及時應對,很多產品10年、20年一貫製,不能根據客戶需求不斷創新。如企業流動資金貸款,不同行業、不同區域的客戶需求是不一樣的,在貸款的期限、提款方式、利息支付、本金償還等很多方麵都有很大差異,一些銀行對這些需求並沒有關注和創新,很多銀行的貸款合同都還像20多年前一樣要求客戶到期一次還本付息,很難想象,一筆上億元的貸款,企業在到期日能夠一次性拿出這麼多的現金還款。麵對現實壓力,隻能搞先貸後還,或者形成逾期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