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風險管理的四大核心問題(1 / 1)

數十年來,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發展迅速,逐步形成了整套完備的風險管理體係,包括識別風險的標準與方法、工具、處理風險的渠道與方法、計量模型與工具及其相應的文化觀念等。這個管理體係幾乎覆蓋了銀行經營活動的全部領域,甚至有專家把銀行的定義從傳統的“經營貨幣的特殊企業”更改為“經營風險並獲取收益的企業”。這種定義準確與否姑且不論,但足以說明現代銀行的遊戲規則已經演變成以控製風險為核心內容。現代銀行的遊戲規則已經演變成以控製風險為核心內容。

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涉及多方麵內容,但銀行核心價值的具體內容是需銀行家重點認知和加以解決的問題,其餘都可以概括為技術性問題。核心問題基本解決了,技術問題便可以迎刃而解。

這些核心問題應該包括:

對風險管理的認知與識別,即在哪兒賺錢的問題

選擇客戶首先要識別風險,識別風險的前提是對風險及風險管理的認知,特別是銀行管理層對這一問題的認知。商業銀行的遊戲規則,說到底並不是銀行自身製定的,而是由監管當局、社會評估機構、信用評級谘詢機構和世界性金融組織等共同製定的。我國,銀行業的發展從以規模論英雄到以效益為中心、以質量為中心、以客戶為中心再到經營銀行風險,是一個價值觀念逐步深化的過程。無論現在商業銀行的領導者習慣不習慣、喜歡不喜歡,隨著巴塞爾的原則逐漸被中國監管部門接受並加以實施,就不能不把風險管理作為銀行經營的基本出發點。從這個角度講,銀行的領導層必須對風險管理達成基本共識。隻有在這個共識的基礎上,才能製定出相應風險偏好和風險識別標準,從而確定一家銀行的經營方略和客戶群體。而這種認知與識別,又涉及人員培訓、激勵機製的設計、風險計量方法與工具的建設、資產的質量分類標準等。

我國銀行業的發展從以規模論英雄到以效益為中心、以質量為中心、以客戶為中心再到經營銀行風險,是一個價值觀念逐步深化的過程。

生存方式與發展路徑的關係,即靠什麼賺錢的問題

學者常用經濟效用理論來界定人們對待風險的態度,即通過效用分析,把經濟主體對風險的態度分為三種:風險厭惡型、風險中性型、風險喜好型。由於邊際效用遞減這一普遍規律的存在,收益越趨高,收益的效用會趨於遞減,再加上考慮風險帶來的損失,經濟主體對相應的風險就會越來越厭惡,呈規避態度。因此,隨著收益的增長,對風險管理的需求就會增加,尤其是具有持續性收益的銀行,更應該對風險進行全麵管理。

商業銀行的基本戰略問題,首先是辦一個什麼樣的銀行,即生存方式問題,也就是確定基本的風險偏好。

基本偏好包含幾層意思:一是偏好哪一類市場,明確市場定位,如建設銀行確定的以中長期信貸業務為主體的發展戰略就是基本偏好;二是規避哪些市場區域,有偏好就有對厭惡或中性風險的取舍,有厭惡和舍棄就需要采取規避的態度和具體的規避方法與手段;三是在什麼風險水平上辦銀行的問題,在技術上,要確定銀行的置信區問,要確定承受多大的風險總量,隻有承受一定的風險,才能獲得相應的收益。

銀行的發展路徑同生存方式無法切割。因此,任何商業銀行都應當在確定生存方式和發展路徑的指導思想下,製定適應自身特點的風險偏好、發展戰略及相應的市場定位和相關的信息披露渠道與方式。

效率與控製的關係,即怎麼賺錢的問題

在追求發展的過程中,既能實現效率要求,又能實現安全要求,通過內控體係和業務流程的設計,使之有效運轉,從而推動實現健康而有效率的效益目標。處理好這種關係,需要有良好的發展戰略、有效的組織治理結構、科學合理的業務流程、全麵準確的金融生態環境評估、有效的風險邊界管理、收益與風險均衡的資產組合以及合理的資產與負債結構的匹配等。

風險成本與收益的關係,即能賺多少錢的問題

風險管理不僅是純粹的管理行為,也是創造價值、控製成本、增加收益的有效手段。風險成本與經營規模、資產結構、經濟資本分配、資產質量、產品質量與效用、風險定價能力、組織機構網絡及電子銀行網絡等都有深切的相關性。

風險管理不僅是純粹的管理行為,也是創造價值、控製成本、增加收益的有效手段。風險管理成為商業銀行整體經營這一大廈的鋼筋水泥框架。

因此,在現代商業銀行管理理念中,風險管理已經成為商業銀行經營活動的核心領域和主要工具,已經融入銀行經營管理的戰略思考、流程設計、組織框架和經營產品中,風險管理成為商業銀行整體經營這一大廈的鋼筋水泥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