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底線8.將公序良俗滲透到銀行經營管理中(1 / 1)

一個令人尊重的百年老店,除了遵守法律,還應該自覺維護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淳化道德風尚,在開展業務過程中要合乎社會道德規範。比如《基業長青》一書中所列舉的曆史上出現過的企業常青樹,都在追求自身利潤之外,為社會、為員工創造價值,尤其在社會責任與道德方麵,這些企業都努力成為公序良俗的道德楷模。

堅持這樣的底線,銀行就可能要放棄很多看上去“沒有風險,且盈利頗豐”的業務。例如,不是所有合法、賺錢的業務都做。有些貸款項目,雖然不違法且收益高,但我們不做;再如,國外法律對於客戶信用評分方麵禁止將種族、膚色、宗教、性別、婚姻狀況等作為風險指標,我國法律雖然沒有做此規定,但銀行也應自覺地遵循這一原則(雖然這些變量可能對客戶信用風險的區分能力很高),以免與基本的社會公平理念相悖,影響銀行的聲譽和業務發展。如果不能堅持這一底線,社會的進步最終會使公眾意識到問題的存在,並施加壓力於銀行,使銀行處於被動地位。例如,近期瑞士銀行業的保密條款就迫於“洗錢及掩護犯罪”的輿論壓力而作出了調整,相當多的瑞士銀行開始主動配合法律部門,以重獲自己的清白聲譽。若更進一步研究市場經濟的合理性,人們發現亞當·斯密在闡述市場規律這隻“看不見的手”的同時,也強調了“道德規範”這隻“看得見的手”對市場正常運行的必要性。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一味強調市場競爭的片麵性已有所體現,銀行未來的發展在實現股東利益目標的同時,必須更多地關注公序良俗的要求,嚴守這個底線。

謀求經濟利益與公序良俗的和諧相容,銀行才能獲得持續的發展空間。公序良俗是社會的共同約束準則,企業的經營理念或行為一旦出現偏離,那麼其發展很可能會是無本之木。近年來網遊發展很快,但也帶來了較多的負麵效應,如有些學生沉溺於遊戲,不思進取,甚至引發犯罪行為,有些未成年人陷入委靡消沉之中。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需要高素質、高修養的人才,沉迷於遊戲而消沉的人怎能為企業的發展作出貢獻呢?因此,銀行對這些具有巨大的負麵外部性社會影響的行業或企業不應予以支持。另一方麵,對於公序良俗的鼓勵與支持,則能為銀行的穩健經營贏得機會。如對於信用體係的建設,銀行通過準確及時向征信係統中錄入客戶的信用記錄信息,同時,對於存在違約記錄的客戶拒絕或提供條件嚴格的服務,以此來警醒和強化社會的信用意識,使不守信用的人麵臨極高的“經濟成本”。長此下去,社會信用環境的改善將有利於銀行經營風險的降低,從而獲得更穩健的發展模式。

銀行是社會資源的一種,保持良好的營業狀態就是履行社會責任的一種表現。提到社會責任,首先讓人想到的就是捐款、捐衣、植樹等行為,當然這些公益活動能夠反映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但這隻是表麵的行為。企業一時的行為並不能成為社會道德與良好習俗的推動者,隻有將社會責任寓於自身經營的管理當中,堅持公序良俗才是深刻和徹底的。在節假日提供金融服務也是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現,不能別人下班、銀行也關門。顧客至上的準則是銀行經營所必須堅持的,但如果是從事違法活動(如販毒、恐怖事件)的客戶,迂腐地堅持這個準則就是對全社會利益的侵害。從基本的社會道德準則來校準銀行的經營與管理,才能有助於社會習俗或不良勢力的改善或消除。

堅持公序良俗,履行社會責任要體現收入於民、用之於民的原則。客戶是銀行的收入來源,銀行獲得收益要回報社會,投入一定資源於社會福利事業是銀行的責任,也是銀行應盡的義務。

社會責任並不僅限捐贈助困等形式,更應從銀行自身經營管理實踐來回報社會。銀行通過貸款形式和機製的創新,增加對貧困人口或特殊群體(如學生、殘疾人等)的金融服務,鼓勵自食其力和勤勞致富的道德理念,在推動社會道德文明進步的同時也獲得了經濟利益。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的“窮人銀行”的成功就是這方麵的典範。

另一方麵,履行社會責任要堅持有限製原則,要對投資人、存款人負責。畢竟,銀行不是社會福利機構,履行社會責任是有限度的,受到銀行經營業績、財務資源、銀行戰略等多方麵因素的影響,禁止未經授權、超出銀行承受能力、浮誇、形式主義的公益行為。

堅持公序良俗才能使企業的創新成為社會文明進步的源泉。享譽世界的米其林輪胎公司,明確提出其製造輪胎不僅是為了賺錢,更重要的是提升人類生活質量、節能環保。其推出的子午線充氣輪胎在道路安全性能上的提升令人類社會受益匪淺。

總而言之,將公序良俗滲透於銀行的經營管理當中,才能真正承擔起社會的責任,成為公序良俗的道德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