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上述例子都還是僅僅造成虧損的話,那麼美林證券盲目地發展住房貸款證券化業務則將其拖入了萬劫不複的境地。2003年,美林證券新的CEO奧尼爾上任,當時美國的住房貸款證券化正如火如荼,他先後下發了一係列指令“搶占次債市場”、“美林要做老大”,搶市場,拚份額。美林在他領導下洪水猛獸般地衝鋒,市場份額急速上升。規模做大了,奧尼爾成了英雄。但當次貸危機發生時,美林的衝鋒和規模增長卻成為為美林掘墓的行為,2008年9月18日,美林證券壽終正寢,被美國銀行收購。

那麼什麼樣的銀行可以抵抗風險呢?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中,摩根大通再次顯示了其渾厚的內在功力。這家銀行有百年曆史,在1929年的經濟蕭條中,摩根財團的競爭對手洛克菲勒充分利用當時的社會和民眾心理,指責摩根同時經營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是股市暴跌的原因,最終美國國會通過了《格拉斯_斯蒂格勒法案》,摩根金融集團被一分為二,投資銀行稱為摩根士丹利,商業銀行稱為摩根銀行。在1990年,摩根銀行和大通銀行合並,成為摩根大通銀行。這家銀行以傳統的商業銀行著稱,經營穩健,在美國經濟泡沫中,對個人住房貸款一直持有非常謹慎的標準,在住房證券化的投資頭寸很低,而且從2006年就開始減少敞口。在這次金融危機中,摩根大通銀行成為最安全的銀行之一,其以合理的價格收購了華盛頓互助銀行等金融機構,業務規模在危機中仍然繼續增長。正是穩健經營帶來了其長期的發展。事實證明,隻有像摩根大通銀行這樣穩健經營的銀行,才能成為百年老店。

穩健並不是不要增長,而是要堅持不打無準備之仗,時刻注意了解自己的客戶與產品,不從事超越自身風險管理能力與風險承擔邊界的業務。業務機會稍縱即逝,銀行要在自己的風險偏好和能力許可的基礎上,善於識別風險,合理承擔風險,在競爭中“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慢我快”,妥善平衡處理速度與質量的關係。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國內熱衷於抄底收購的現象。20世紀80年代,日本企業開始在海外大肆擴張,夏威夷80%的酒店和高爾夫球場都被日本企業買下,好萊塢成為索尼公司的資產,紐約時代廣場成為日本企業之問PK的舞台。20年過去了,島還是那個島,樓還是那個樓,但物是人非,日本企業損失慘重,铩羽而歸。目前有些國內企業似乎正在走日本企業的老路,一些金融機構提出國際化戰略,叫嚷著趁金融危機到海外抄底並購。我對此並不讚同,國際化開拓新的市場,是企業經營應該考慮的策略之一,問題在於很多企業並不具備條件,企業自身管理水平不高,國內服務業務水平沒有提高,一直是高杠杆負債經營,並沒有清晰的“走出去”戰略目標,對並購目標缺乏基本認知和了解,管理層、甚至員工中沒有幾個能懂得英文,便要坐上飛機和精明的海外商人簽訂協議,這樣的企業不成為烈士,實在沒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