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公司治理的核心價值
這次危機促使人們反思一個問題,雖然從企業管理理論來說,這是一個討論了上百年的老問題,就是企業管理乃至公司治理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自從1911年泰勒(FrederickWinsiowtayior)發表《科學管理原理》以來,經過近百年的探索和實踐,現代企業管理科學得到了蓬勃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理論和學派。雖然不同理論所持的觀點和視角不同,但是從價值取向來看,過去多數企業還是以效率或者利潤最大化取向為核心,真正關注企業可持續成長的並不多。應該說,強調效率、追求利潤最大化並沒有錯,但是過度強調勢必要導致企業行為的短期化。近些年來,歐洲和美國在公司治理和經濟倫理討論上已高度關注這種傾向,提出了企業應如何關注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和倫理觀。這次美國金融危機再一次佐證了這一點。
針對這次美國經濟金融危機,被譽為歐洲最有影響的管理大師弗雷德蒙德·馬利克認為:“美國的企業在過去20年當中,過於重視所謂企業的財務表現,問題就出在這上麵。它們認為企業的目標就是賺錢,提高利潤,實現所謂的股東價值。他們把錢看成了企業唯一的目標,這種認識是一種具有破壞性的,也是非常愚蠢的理論。”①馬利克進而指出,高層管理者正確決策的唯一有效的定位指標是顧客效用和競爭力……股東價值和資產增值原則,一般涉及金融市場的指標,必須在企業管理中得到重視,但是不適合指導管理者的戰略行動。②
①引自《馬利克:正確的治理公司》,《人力資源管理》,2009年7月。
②弗雷德蒙德·馬利克:《正確的公司治理》,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年6月。
有人做過統計,1917年《福布斯》雜誌首次公布的全球100強企業中,僅有13家生存至今。美國60%以上的企業平均壽命不到5年,超過20年的僅10%左右。中國企業平均壽命則更短,大企業一般5~10年,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僅3~4年。
基於有限責任機製的保護,企業倒閉對股東的影響是有限的,但是對於整個社會來說很容易造成資源的低效乃至無效利用。企業破產直接影響到企業的債權人、員工等利益相關者的權益,甚至對整個社會帶來負麵影響。真正卓越的企業、有曆史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必須在價值取向上有超越利潤的追求。
因此,從企業社會公民的角度來看,企業不應該僅僅盯著利潤的最大化,真正卓越的企業、有曆史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必須在價值取向上有超越利潤的追求。具體地說,在追求合理利潤的同時,要為自己的廣大客戶、為利益相關者(而不僅僅是股東)、為整個社會增進福祉,並傳承和發揚高尚的價值和美德。應該說,這也是當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唯有可持續發展的企業,才能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打造出堅實基礎。對於企業個體而言,追求可持續發展與獲得利潤從長期來看並沒有矛盾。
很多專家都注意到一個非常耐人尋味的現象,就是在企業實際經營中,最想賺錢的企業往往不是最賺錢的企業,一時最賺錢的企業長期來看
往往不是賺錢最多的企業(長期現金流折現後對比)。中國過去有“仁者無敵”的說法,實際上也道出了這個規律。在後危機時代,重溫古人睿智的哲言、汲取百年乃至千年傳承的智慧,是療治“浮躁”病的一劑良方。我認為,這次危機也可能成為對現代企業管理理論體係進行反思的良好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