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承載民族複興的使命:打造銀行百年老店(1 / 2)

由於新中國成立以後有幾十年市場經濟曆史中斷,一些百年民族企業已經轉到計劃經濟體製下,很多老字號商業企業難以持續經營。改革開放以後,不少過去的百年老字號如同仁堂、全聚德等在傳承和創新的基礎上,煥發出了蓬勃生機。很多在改革開放春風中成長起來的企業,包括不少民營企業,從快速做大到逐步做強,追求打造百年品牌,不斷邁上新的台階。

商業銀行持續發展的新目標

得益於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中國銀行業在改革開放後進入發展的黃金時期;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過不斷深化改革,現代商業銀行的治理架構和經營管理機製逐步確立,在國際銀行業中的地位也得到顯著提升。在《財富》雜誌評出的2008年世界500強中,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均躋身前列,分別名列92、125、145、155位。在做大、做強的基礎上,下一步改革將何去何從?我認為,致力於打造百年老店是必然選擇,具有特殊的曆史和現實意義。

第一,從外部環境來看,當前正處於中國百年複興的關鍵時期,為銀行打造百年老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曆史機遇。我曾對人類進入工業社會之後的世界經濟高峰轉移規律進行過分析,發現總體曆史脈絡大致可分為“三個100年”:第一個100年從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60年代,屬於歐洲的世紀;第二個100年從19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60年代,屬於美國的世紀;第三個100年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屬於東亞(以中國為代表)的世紀。①改革開放所激發出來的經濟活力和增長潛力,使得中國當之無愧地成為東亞經濟增長的龍頭。中國經濟的崛起,為中國銀行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可以說,這是難得的發展機遇。金融是中國經濟的核心,在以間接融資為主的中國,銀行則是金融的核心。中國經濟的百年複興,需要有強大的銀行作為經濟的砥柱支撐,也需要有百年的銀行來傳承市場經濟的核心價值和商業倫理。

第二,從銀行自身情況來看,外科手術式改革已基本完成,而且在這次危機中受到影響較小,具備諸多有利條件。經過注資、剝離、重組、改製、上市,商業銀行改製最艱苦的攻堅階段已經結束,目前正處於深化改革、籌劃和布局未來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次全球金融風暴中,中國銀行業不僅避過了危機,而且保持了穩健的增長,在全球金融版圖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基於戰略布局的海外並購、人才和技術引進也處於非常有利的時機。可以說,商業銀行從過去的“做大”(搶市場、拚規模)進入“做強”(著力提高資產質量和經營效益)的階段,已經有了一個較好的基礎,為打造百年企業、全麵提升企業內涵準備了充分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