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窪清泉,時時刻刻澆灌著廣闊的心田,能生長美麗的花、神奇的樹,結芬芳的果,所以給予他人的是花一樣的笑臉、大樹一般的蔭護、碩果一般的甘甜;也有的人心中的泉水因毒蛇遊過,發黴變質,心田茅草叢生,蚊蠅肆虐,所以給予人的是的奸邪的思想、肮髒的環境、醜惡的嘴臉……心之清泉永葆清涼甘甜的秘訣是用善良和愛心維護,以正直和無私守衛。這樣,我們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可行如流水,揮灑自如。
1.人應該有一種使命感
古人說:“但有使命,萬死不辭。”使命就是肩負的重大的任務和責任。使命感,即人對一定社會一定時代,社會和國家賦予的使命的一種感知和認同。富有使命感使人們感受一種崇高的責任,自身價值的實現也得到升華,使命感與人生方向的統一,即是責任與目標的統一。對於使命的意義是什麼?人為什麼要承擔使命?自己的使命是什麼?應該通過怎樣的努力,以怎樣的實際行動去實現自己的使命?我們對於這些問題應深入思考和感知,並在這種使命感的指導下,完成自己的使命,實現人生價值。
瓦·阿·蘇霍姆林斯基,是蘇聯著名教育家,他把一生中的35年奉獻給了家鄉的中小學教育事業,人們讚譽他是“能使孩子插上理想翅膀的教育家”。
蘇霍姆林斯基年輕時十分珍惜寶貴的學習生活。當別的同學看電影或是約姑娘跳舞時,蘇霍姆林斯基卻專心致誌地在教室或圖書館裏看書,為了能多看一會兒書,蘇霍姆林斯基在用餐上花的時間要比同學們少得多。有時他隻買一塊幹麵包,坐在圖書館裏邊吃邊看書。
結束大學生活後,蘇霍姆林斯基被分配到瓦西裏耶夫十小學,當了一名教師。他感到了教書育人的神聖,他意識到了自己對社會和國家的使命。從此,蘇霍姆林斯基把全部的心血都用在了孩子們身上。後來,蘇霍姆林斯基先後擔任過中學語文教師、教導主任、校工和區教育局長。
從1948年開始,蘇霍姆林斯基開始擔任巴甫雷什中學校長。
他殫精竭慮,為學校操勞,在他的領導下,巴甫雷什中學被列為世界上著名的實驗學校之一。
盡管蘇霍姆林斯基隻是一名普通的中學校長,但是,他卻在中小學這塊教育園地裏進行了大量的教育實驗。他不僅教孩子們知識,還把教學實踐中產生的一些經驗體會積累起來,並從中摸索出一係列有創造性的見解,形成理論體係,又用來指導實踐。
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從教學實踐中脫穎而出的著名教育家。他紮根於基層教育活動,潛心於教育科學研究,他將自己的經驗體會寫成文章或專著,供同行們參考,建立了自己的理論體係。他一生寫了41部專著,600多篇論文,1000多篇童話故事。他的著作譯成了29種文字在世界各國發行,產生了巨大影響。其中於1969年出版的《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們》一書獲烏克蘭共和國國家獎和烏克蘭教育協會一等獎,連續發行20版。
由於操勞過度,蘇霍林斯基年僅53歲就不幸逝世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辛勤工作贏得了蘇聯人民的尊敬。他生前獲得過不少榮譽。他是烏克蘭共和國功勳老師、蘇聯教育科學院院士,他還曾獲得兩枚列寧勳章、多枚烏申斯基和馬卡連柯獎章。
蘇霍姆林斯基憑借著強烈的責任感和頑強的意誌力,將一所普通中學改造成為世界上著名的實驗學校,他被譽為“教育思想泰鬥”,他的書被稱為“活的教育家”、“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是為祖國教育事業無私奉獻的使命感,使他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人活著要追求崇高,讓自己有益於社會和他人,這就是使命感的召喚!人,不單是為自己而活,為了更多人得到幸福,為更多的人謀求幸福是一個人一生中最大的幸福,也是活著的最崇高的使命。有了這種使命感,則行動勇往直前,甚至犧牲也無怨無悔。
2.永遠都要有必勝之心
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有成功的機會,但是大多數人不會成功,不是因為他們沒有能力,而是因為他們缺少一種信念,在克服困難過程中失去信心,不願付出代價。這種信念就是成功的至關重要的因素——成功的願望。信念支撐行動,為行動加油助威。如果你心中有了強烈的成功的願望,你就會無所不能,必勝之心就是完成這願望應具備的心理素質。
阿特·威廉就因為有這種必勝之信心,而使一個足球隊起死回生。在他最初當足球教練的時候,接管了一個弱隊。這全是些體重不足、經驗缺乏的青少年。這個隊久經失敗,隊員們不願意穿上運動服出去訓練。威廉清楚,在一個季度內,讓他們達到體格完善並變成職業足球運動員是不可能的,任何教練也做不到。他惟一能做的就是讓他們意識到,經過努力與拚搏,自己終究會成為勝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