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2章 疾病處理(1 / 1)

01 預防齲齒掌握三原則

專家表示,除控製住飲食,少吃甜食外,還需要遵循三原則。

口腔中的唾液含有蛋白、膠原成分,有黏的特性,因此細菌很容易附著在唾液中,因此,單靠漱口也不能達到清潔效果。牙線、及時刷牙等方法也要綜合應用。

02 給寶寶用藥的四大原則

寶寶生病了,媽媽又急又心痛,盼望著病痛快快過去不要折磨寶寶。可是,性急的媽媽也常常會犯錯:給寶寶服藥時把握不準藥量,以成人劑量隨意估算,還有一些媽媽甚至認為,藥吃多一點,病好得快一些。這些做法很危險,要知道寶寶的身體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肝腎功能、中樞神經係統、內分泌係統尚未發育完善,對許多藥物極為敏感。這就要求細心的媽媽多了解一些小兒用藥的原則,給寶寶正確用藥:

謹慎選擇用藥品種

爸爸媽媽對寶寶用的藥應注意選擇,不可簡單地用成人的藥品直接減量服用,最好選用寶寶專用藥品。例如在使用解熱鎮痛藥時,成人用的去痛片中部分成分易使寶寶出現再生障礙性貧血和紫癜;新生兒使用阿斯匹林易在胃內形成黏膜糜爛;新生兒使用氯黴素和磺胺類可引起灰嬰綜合征和溶血;感冒通可能造成寶寶血尿。再比如12歲以下的兒童尤其要注意禁用或慎用的抗生素:四環素可引起牙釉質發育不良和牙齒著色變黃;諾氟沙星可引起負重骨關節組織的損傷、抑製骨骼生長;慶大黴素可致寶寶永久性耳聾及腎髒損害。

聯合用藥要控製

由於藥物之間產生物理吸附或化學絡合作用形成配位化合物,聯合用藥不當時會影響藥物的療效,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亦隨之增高。例如部分抗生素與鈣、鎂、鋁等無機鹽類抗酸藥或含鐵的抗貧血藥合用,會生成配位化合物,影響藥物的吸收,降低抗菌效果;因而在服用抗生素期間,應暫停服用鈣片等藥品。

寶寶用藥品種應盡量減少,能用一種藥物治療的,就不用兩種或更多的藥,一般合用藥品種以不超過3~4種為宜。

用藥劑量嚴格計算

寶寶用藥的劑量一般可按照寶寶的年齡、體重、體表麵積三種方法計算。

按年齡計算比較簡單(肥胖或瘦弱患兒除外),即不同年齡寶寶的用藥是成人劑量的:1個月為1/14,6個月為1/7,1歲為1/5,2歲為1/4。媽媽同時應注意計算聯合用藥時同一類藥物的總用量,例如服用寶寶氨酚黃那敏顆粒(寶寶速效感冒顆粒)同時使用阿苯片退燒時,因都含有解熱鎮痛藥成分,劑量應適當減少。

營養藥不可濫用

寶寶生長中需要的微量元素和維生素主要應當從食物中均衡吸收,飲食正常的寶寶一般不必服用營養藥。

有些寶寶因某種原因缺乏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需要補充時,應谘詢醫生適當補充。然而不少爸爸媽媽誤以為此類營養藥多吃點沒壞處,就給寶寶盲目過量服用,實際上非但起不到保健作用,反而招致機體功能失調。

臨床顯示,過量補充微量元素鋅易發生膿瘡病;長期服用魚肝油會引起慢性中毒,大劑量長期服用鈣劑和維生素C會造成泌尿道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