鐮倉時代末期發生了中國元朝蒙古大軍攻入日本的事件,使日本第一次麵臨亡國的危險,但後來蒙古艦隊兩次均遭受台風襲擊而使進攻失敗。其間在與蒙古軍隊的戰鬥中,日本武士在麵對蒙古軍隊作戰時完全束手無策。戰爭結束後,為了提高機動性,日本武士的甲胄開始變薄,由此影響日本刀的彎弧加大,刃重新變薄,豬首切先逐漸失寵。
當時日本雖然在國力上處於衰退期,但卻出現了被刀劍界視為“天才級”或日本刀“祖師級”的頭號人物———正宗。正宗的燒刃特色,類似獵犬大麥丁毛色圖案,地肌滿布灰白色刃紋點,非高超技術無法達到如此境界。
明代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嚐言:“刀劍絕美者,以百鐵鋼包裹其外,其中仍用無鋼鐵為骨。若非鋼表鋼裏,則勁力所施,即成折斷。其次尋常刀斧,止嵌鋼於其麵。即重價寶刀,可斬釘截凡鐵者,經數千遭磨礪,則鋼盡而鐵現也。倭國刀背闊不及二分許,架於手指之上,不複欹倒,不知用何錘法,中國未得其傳。”
日本刀大致自我國宋代開始,已通過民間貿易源源不斷流入中國,在中國享有“寶刀”之譽。之後隨著時間的推移,流入中國的日本刀愈來愈多,日本刀對中國刀的影響也與日俱增。據《宋史·日本傳》記載,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曾經入宋求法的日本名僧為報答宋朝對他的禮遇,遣弟子喜因奉表來謝,在喜因贈獻宋室的禮物中,就有日本製作的“鐵刀”。
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在《日本刀歌》中寫道:“昆夷道遠不複通,世傳切玉誰能窮?寶刀近出日本國,越賈得之滄海東。魚皮裝貼香木鞘,黃白間雜愉釗與銅。百金傳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凶。”從這些詠讚中可以看出,當時的日本刀不僅鍛造精良,而且裝飾也極為考究,吸引“好事”者不惜重價購求,競相佩帶以炫耀。詩中的“百金”並非虛語,據日本《宇治拾遺物語》中記載:“以太刀十腰(把)為質,則可自唐人(指宋代中國人)借來六七千匹的物。”足見當時的日本刀確實價值昂貴。正由於此,日本刀在當時成為了日本對中國貿易出口的暢銷品。
1333年,鐮倉幕府滅亡,後醍醐天皇重新掌權,稱為“建武中興”。但這引起了在推翻鐮倉幕府過程中有功的足利尊氏的不滿,矛盾愈演愈烈。1336年8月,足利尊氏大敗後醍醐天皇的軍隊後擁立後醍醐天皇的本家光嚴天皇。後醍醐天皇逃至吉野山區,仍然自稱天皇正統,由此形成了南北兩個天皇並立的局麵,稱為南北朝時代(1336—1392年),相當於我國的元、明時期。
南北朝時代日本刀的風格是加長化,主要為了應對當時騎兵應對步兵的作戰方式。為了使騎兵更有效地對付步兵,由此出現了大太刀,長130~150厘米。因大太刀不能佩帶在腰部,隻能背在肩上,又稱“肩背太刀”。一般的太刀也增長至90~100厘米,此外還出現了長80厘米的薙刀。
經過多次攻防後,南朝的勢力衰退,南朝的天皇讓位給北朝的天皇,結束了南北朝時代,正式開始室町時代(1392—1573年),室町時代相當於我國的明朝時期。室町時代前期,日本對我國明朝的貿易日漸昌盛,我國的永樂錢、洪武錢、宣德錢大量流入日本,間接鼓舞了日本的經濟生產力。當時戰爭的方式由原來的騎兵戰逐漸演變成步兵戰,主要是因為火器開始運用於戰場,而太刀因不便於步戰所需,因此將刀刃彎弧縮小,改為打刀樣式,打刀終於登上了日本刀的舞台。打刀作為步兵的主要武器,刺的功能較為重要,因此打刀的反比太刀要小。太刀在作戰時需要先拔刀,再攻擊,而打刀可以將拔刀與劈砍用一個動作來完成。由於步戰時講究動作迅速伶俐,因此打刀長度大多為70厘米左右,脅差(中刀)大多鎬造40~57厘米之間,而短刀則多為平造刀身,寬幅較大,刀身較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