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謀定天下:鬼穀子的謀略思想(4)(1 / 3)

如果對方在講話時外在形貌和講話所引用的事例發生了變化,必須要緊隨著發出詰難,然後便靜默聽對方如何應對,並對對方的言行加以分析和研究。聽言是為了更好地釣語,而釣語必須仔細聽言。特別值得重視的是,鬼穀子對於釣語的動靜觀,是從哲學的角度辯證的。《反應篇》中有一段令人深思,並且充滿哲理的見地:“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人言謂之動,己默謂之靜。根據別人的言談來判斷他話裏的意思,如果他的言辭存在矛盾之處,就反複詰難,他應對過程中便會出現失誤。以靜待動,以動製靜,便會確定自己想要觀察的事情。因言觀詞,就會對對方有十分清晰的了解和掌握。如同釣魚的動靜,垂釣的人保持靜默,被釣的魚是遊動的。采用以靜誘動,以靜待動的方法,便可以釣到魚。因此,鬼穀子主張在交談或者爭論中,發現有不合情理的情況,應該立即加以詰難,對方被反詰多逼迫,必然會打開思路,做出反應。這也和投餌釣魚一樣,利用詰難引出對方的回應。這就是“釣語”的精妙道理,其中有很多充滿智慧的見解和辯證法的合理因素。基於這樣的辯證法觀點,鬼穀子有一些頗具辯證法思想的策略。他說:“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想要聽到聲音,就要先沉默;想要敞開心扉,就要先收斂;想要升高,就要先下降;想要獲取,就要先給與。

多年以來,鬼穀子的諸多謀術多被詬病,被人們當成旁門左道、詭詐陰險之術而棄之如敝履。確實,其中有不少謀略是以個人功利主義為前提的,有一些鄙陋的成分,但拋開它的負麵意義和消極色彩,也可以從中領悟到一些啟人心智、發人深省的謀略和哲理。

心納天地

任何學派的素質修養都是為它的特定目的服務的。鬼穀子的素質修養有兩個目的:一是使心術通達,令智謀無窮;二是“四邊威勢,無不為”。

鬼穀子注重精氣神的修養,在《陰符經》中寫道:“盛神中有五氣,神為之長,心為之舍,德為之大;養神之所,歸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紀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無形化氣,先天地而成,莫見其形,莫知其名,謂之神靈。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養五氣,心能得一,乃有其術。術者,心氣之道所由舍者,神乃為之使。九竅十二舍者,氣之門戶,心之總攝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要強化人的精、氣、神,就要效法五龍的變化之法。精神旺盛的人,身體中有很強的五髒之氣。其中在五髒之氣——神、魂、魄、情、誌中,神處於主位。心是神的處所,品德是神外在的表現形式,而能夠培養神的地方,歸之於道。所謂“道”就是產生天地的本源。一切事物都是由“道”始,然後由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所成,都是由天地生成,而包含萬物進而化之為氣。“氣”先天地而生,它沒有具體的形象,也沒有特定的名字,我們就稱它為“神靈”。所說的“道”,其實就是神明的本源,萬物變化的起源,由此修德、養五氣,這樣人就能專心致誌,從而獲得一定的道術。所謂“道術”,就是人們能夠自由地運用出入身體的氣。人的身體總共有九竅十二舍,即人的各個器官如眼、耳、口、鼻、舌以及身體都是人與外界接觸的門戶,全部歸於心靈掌控和管理。

由此鬼穀子總結出“人動我靜,人言我聽,知性則寡累,知命則不憂”以及“心平則仁義著矣”的提高素質修養的法則。若違背了這個法則,就如“草木之術不得時”,甚至是“江河無雨潤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