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謀定天下:鬼穀子的謀略思想(3)(1 / 2)

“摩之術”的運用是需要技巧的,順應別人不能太直白,也不能就事論事,更不能暴露任何蛛絲馬跡。做到這一點,需要采取“聲東擊西”的方法。在這件事上我們的意見要符合別人的意願,而要揣摩的事則是另一件,這樣,永遠都不會露出馬腳,永遠不會引起別人懷疑。神不知鬼不覺,事情便辦成了,還不會留下任何後患。這便是“摩之術”的高明所在。

善於運用“摩之術”的人,猶如臨淵釣魚,投以誘餌,魚必上鉤,在事情辦成之後,別人還沒有任何察覺。他們領兵打仗,已經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士兵還不知道因何而勝,因此並不會感到畏懼。

但是任何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觸:謀事最難做到的是謀劃周密,交談最難做到的是讓別人細心傾聽,做事情最難做到的是百分之百成功。這三者除非是達到了聖人的境界才有可能做到。但天下又有幾個聖人呢?

因此,鬼穀子告誡我們謀事一定要周密計劃,要選擇有把握可以溝通的內容與人交談。所謂“可以溝通”,就是與別人意見一致。順利地結交源於沒有思想分歧的交流,沒有一見麵就誌同道合的,所以就要運用“揣摩”之術,先摸清別人是什麼人,然後順著他的特點談論話題,再摸清他的真實意圖,滿足他的欲望,這樣才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如果沒有製定周密的計劃,那麼引導別人時,便不會按照計劃行事。如果不能很好地運用這種手段,便會弄巧成拙,這就是“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而鬼穀子稱之為“忘情失道”。

如果想要辦成大事,那麼所作所為一定要順理成章,一舉一動一定要合乎常理,因此,處理事情的時候一定要合乎情理、順應規律,建立在合適的時機、合適的場所以及合適的對象的基礎上,這樣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先知己,後知彼

在《飛箝篇》中,鬼穀子講道:“凡度權量能,所以征遠來近。立勢而製事,必先察同異,別是非之語,見內外之辭,知有無之數,決安危之計,定親疏之事,然後乃權量之,其有隱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凡是揣度對方的智謀和測量對方的才幹,都是為了吸引遠方的人才和招來近處的人才,這樣才能造成一種聲勢,進一步掌握萬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應該首先考察派別相同和不同之處,區別各種對的或不對的語言,了解對內、外的各種言辭,掌握有餘和不足的程度,決策事關安危的計謀,確定和誰親近和誰疏遠的事情。然後權衡這些關係,倘若還有不清楚的地方,再進行研究和探索,使之為我所用。

所謂“飛”就是褒揚激勵,“箝”就是挾製不許對方妄動。運用“飛箝術”的時候,要時而讚揚對方的名聲和成就,引起和誘導對方的交談興趣;時而貶損對方,壓製對方的言辭。目的就是為了引誘別人,讓其在不知不覺中說出真實意圖,顯露出原本的品性。這樣的套引之法通常由三方麵著手。一方麵是言辭相誘。在《飛箝篇》中鬼穀子說:“引鉤箝之辭,飛而箝之。鉤箝之語,其說辭也,乍同乍異。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後重累;或先重累,而後毀之;或以重累為毀;或以毀為重累。”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借助引誘對手說話的言辭,通過恭維來鉗製對手。鉤箝之語是一種遊說辭令,它的特點是忽同忽異。對於那些利用鉤箝之術仍沒辦法控製的對手,可以先對他們威脅利誘,然後對他們進行反複試探;可以先對他們進行反複試探,然後對他們進行攻擊加以摧毀。有人認為,反複地進行試探就等於對對方進行破壞,對對方進行破壞就等於反複地試探。

另一方麵是財色相誘。鬼穀子說:“其用或稱財貨、琦瑋、珠玉、璧帛、采邑以事之。或量能立勢以鉤之,或伺候見澗而箝之,其事用抵戲。將欲用之於天下,必度權量能,見天時之盛衰,製地形之廣狹、阻險之難易,人民貨財之多少,諸侯之交孰親孰疏,孰愛孰憎,心意之慮懷。審其意,知其所好惡,乃就說其所重,以飛箝之辭,鉤其所好,乃以箝求之。”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想要重用某些人時,可以先賞賜對方財物、玉石、白璧以及美麗的東西,對他們進行試探;可以通過衡量才能創造態勢,吸引他們;可以通過尋找漏洞來控製他們,在這個過程中要動用抵巇的方法。要將“飛箝”之術向天下推廣,必須考核人的權謀與才能,觀察天地盛衰,掌握地形寬窄和山川險峻的難易,查探人民財富的多少。關於諸侯之間的交往,必須考察他們之間的親疏關係,探究誰與誰疏遠,誰與誰友好以及誰與誰交惡。詳細考察對方的願望和想法,了解他們的喜好和厭惡,然後針對對方重視的問題進行遊說,再用褒揚激勵的方法誘出對方的愛好所在。最後運用鉗製的方法將對方控製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