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鳳凰資訊2009年12月6日軍事欄目《美阿對華磋商中國或對美開放瓦罕走廊補給通道》披露,美國正在和中國磋商,中國或開放瓦罕走廊,向駐阿美軍提供補給通道,支持美國對阿戰爭。美國負責公共事務的助理國務卿菲利普·克勞利說,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中國時,已經向中國提出了這一要求;同時表示這不僅僅是美國一國的要求,而是由28個國家組成的北約軍事組織的要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在接受記者詢問時暗示,磋商正在進行,未明確表示結果。
隻要中國外交部沒有斷然拒絕美國和北約的要求,就說明中國某些決策機構對於美國的戰略意圖還缺乏全局、深刻的判斷,對美國發動的所謂“反恐戰爭”的性質還缺乏正確的認識,從而極有可能將中國的國家安全與長期利益用於眼前局部利益的交易。
美國以反恐的名義發動的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本質上是一場以爭奪全球戰略資源尤其是能源資源,並謀求全球絕對控製權的侵略戰爭。“反恐”隻不過是發動這場侵略戰爭的幌子和導火索。從現有資料分析,“9·11”事件類似於珍珠港事件,不過是美國戰略決策機構有意縱容的苦肉計,而拉登出逃阿富汗更像一場基於美國戰略意圖的精巧策劃。迄今為止,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伊拉克擁有殺傷性武器,也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拉登逃往阿富汗並活在阿富汗。現在已經可以清楚地看到的不過是:伊拉克戰爭是一場基於某種殺傷性武器的猜測的戰爭,而阿富汗戰爭則是一場基於某個人物出逃的傳言的戰爭。與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所不同的是,擁有全球話語權的強國所包裝和宣傳的猜測和傳言已經可以冠冕堂皇地成為發動戰爭的理由,而且得不到任何有效的約束和製止。這說明包括中國在內的弱勢國家賴以生存的國際政治軍事環境比一戰和二戰時期還要惡劣。我們的決策機構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當前的政治環境和軍事格局並沒有創造和平與安全,並沒有維護正義與公平,而是以更加強勢的話語權,更加複雜的經濟金融手段,更加先進的軍事打擊能力在繼續重複著弱肉強食的遊戲。麵臨這場極度危險的遊戲,GDP日益肥大的中國必須避免重蹈當年錦繡王朝南北宋朝的覆轍,改變目前類似於南北宋時期那種習慣於安逸、習慣於交易,放鬆於戰略布局,鬆懈於政治警惕的思維慣性和做法。
在美國把考題交給中國並索要其預期的答案時,我們必須讀懂美國的全球戰略意圖。作為全球博弈的參與者,我們應該歎服美國曆屆政府(包括布什政府到奧巴馬政府)在推行美國國家戰略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長遠性、全局性和連續性,盡管美國推動其自私自利的全球戰略過程充滿了謊言和血腥。從布什政府發動所謂的“反恐戰爭”到奧巴馬積極增兵阿富汗,不同黨派的兩屆政府完成了無縫對接。在選擇增兵阿富汗這一舉動上,可以看出奧巴馬不僅口才好,而且很聰明。
我們需要站在美國全球戰略的角度來解讀美國的布局。中國從來不缺乏曆史和戰例。我們可以引用劉伯承元帥在解放戰爭時期采取的戰術戰法來描述美國自“9·11”以來實施其全球戰略的步驟:①咬住嘴裏的(伊拉克和阿富汗),②夾住碗裏的(伊朗),③盯住鍋裏的(中國)。事實上,目前美國通過美軍在中國周邊建立的十大軍事基地已經完成了對中國的戰略合圍,中國已經在美軍的鍋裏。
維持美國的長期正常運轉需要以下主要條件:第一,能源和資源,這需要由美國控製的資源殖民地和勞動力殖民地來提供;第二,服務於美國的全球化市場和受控於美國的貿易規則;第三,美元作為全球第一儲備貨幣,可以向全球征收鑄幣稅,並通過美元政策操縱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貨幣發行,同時,利用美元彙率手段操縱全球主要商品的現貨與期貨走勢,合法轉移他國財富。此三者之間相互交集、互為因果,形成組合式的整體,構成了美國國家的核心利益,也構成了美國全球軍事戰略所追求的核心內容。
如果說美國攻打伊拉克是瞄準了石油,那麼美國攻打阿富汗則是同時瞄準了伊朗和中國。從戰略上看,占領了伊拉克和阿富汗就從兩頭夾住了伊朗以及伊朗地下的石油,同時,通過阿富汗的軍事基地,美軍已經順利地將皮靴踏進了中國的後院。這是美國一箭雙雕的一步妙棋。從這個角度看,阿富汗的戰略地位已經超過了伊拉克。由此可見,無論真實的拉登逃往哪裏已經不重要,美國宣傳媒體包裝出來的那個“拉登”一定要按照美國的意圖逃往了阿富汗,而且隻能或必須在阿富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