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個和諧的社會而言,百姓衣食住行的生活必需品都應該屬於消費品,而不能界定並設計為投資品。住房應該屬於消費品,而不屬於投資品。通過比較世界主要國家可以發現,那些將住房規定為消費品的國家,無不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相反,那些將住房設計為投資品的國家,無不社會兩極分化嚴重、經濟社會危機四伏。在新加坡,住宅是消費品不是投資品。新加坡的房地產資本沒有在本國掙得暴利卻在中國掙得了暴利。在德國,住宅也是消費品而不是投資品,所以,德國百姓可以買到價廉物美的住房,企業不需要承擔員工過高的生活成本,本土產業資本可以得到低成本的商業優勢,國家由此得到製造業大國和製造業強國的核心競爭力。
在這些國家,房地產開發商的利潤率被核定並嚴格控製在社會平均利潤率水平以內,消費者買賣住宅的差價收入在扣除同期的通貨膨脹因素之後必須全部上繳政府財政。人們無法想象通過銀行按揭來購買幾套、幾十套甚至幾百套房子空關、閑置、浪費卻可以套利或保值。在這些國家裏,開發商沒有暴利,消費者沒有投機,房價沒有泡沫,銀行沒有壞賬。住宅僅僅是消費品,而不是投資品,更不是投機品。由於沒有投機和暴利來誘引社會性的貪欲,所以百姓安心於勞動、學習和思考,企業安心於製造業的持續創新與發展。中國地產大佬們在地麵上用於炫耀財富和身份的寶馬奔馳無不產自德國,而在地麵下穿梭於上海住宅小區並擠滿打工族的地鐵車廂也是出自西門子。這就是製造業強國的競爭力,也是房地產政策的競爭力。
中國房地產是由政府拍賣土地,房地產商開發房子,投資者和投機者以及消費者共同參與買和賣,商業銀行提供按揭杠杆等環節組成。這套運作模式來自香港。香港模式正是香港97回歸之前英國政府利用土地投機和住宅投機掏空殖民地民眾口袋的模式,其中,開發商、投機者和銀行是政府的合謀者。中國內地各級政府的確不應該把宗主國政府掏空殖民地百姓的陰損手段運用在本國居民的身上。中國政府推動房地產發展的榜樣應該是德國,而不應該是香港。迄今為止,我們仍然沿用香港模式,住宅仍然是投資品,房地產業依然存在暴利。這種暴利其實是對購房者現在乃至未來之收入的掠奪。開發商是這場暴利遊戲的掠奪者之一。在這樣的遊戲規則下,商務部要求對外資投資房地產進行“鬆綁”,這無異於對境外掠奪者的鬆綁,無異於把中國推向殖民地的發展模式。
不少地區和部門在“改革”的口號下侵吞國家資產,在“開放”的口號下出賣民族利益。對商務部列舉的“鬆綁”外資進入房地產的理由,諸如利用外資數量下降、外資投資企業數量減少、需要外資來護持產業升級,等等,同樣需要保持警惕。據統計,外資機構掌握了30%以上國內流通的貨幣,遠遠高於號稱高度開放的西方發達國家。外資控製了我國主要產業的主要企業,已經直接威脅著中國的產業安全和經濟安全,造成國民財富的大量流失。中國外資泛濫、熱錢劇增應該視為商務部的長期失職而不是斐然成績。中國商務部不該是外資利益的代言人,而應該是保衛中國經濟版圖的經濟國防部。在經濟防線缺失、經濟國門洞開的現階段,商務部應該有所作為。對於那些在中國境內破壞自然環境、賄賂行政官員、謀取不當利益、製造不平等競爭、轉移利潤、逃稅漏稅的外資企業,商務部應該會同有關部門和企業按淨資產回購這類外資企業股份,並以此降低外彙儲備、減少美元貶值的損失。同時,商務部應該進一步檢討以往利用外資政策的失誤,守住經濟大門,嚴防外資進一步泛濫,努力為本土企業爭取到公平的國際商業環境。在中國房地產發展模式沒有從“香港模式”轉變為“德國模式”之前,應該嚴禁外資參與土地拍賣和房產開發。這也是地方和部門政府重新獲取民心、維護經濟社會穩定可持續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