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資本項目開放是擊垮中國經濟的最後重拳(1 / 3)

任何政策建議都隱藏著強烈的利益指向。通過30多年改革開放,在中國本土形成的“三大資本力量”,即跨國資本、民營資本和國有資本當中,資本賬戶自由化的政策建議究竟有利於哪一類資本的擴張,究竟對哪些資本造成傷害?這與國有企業私有化有怎樣的內在聯係?對中國經濟、政治的未來將產生怎樣的影響?隻有把握這些問題的要害,才能避免被一些弊大於利的“利益光環”,甚至子虛烏有的“畫餅利益”所誤導。如果脫離中國麵臨的嚴峻的國際政治經濟軍事環境,繼續盲目地推進金融“洋躍進”,那麼可以看到,資本項目自由化將是擊倒中國經濟的最後重拳。

(一)主張資本賬戶開放的利益描繪實屬“畫餅”

國內外主張資本項目自由化的觀點主要基於以下畫餅般的利益。

“畫餅”之一:資本賬戶開放有利於資源配置效率,促進經濟發展。

國外經濟學者通過實證研究表明,這一觀點並不成立。真實的情況是,資本項目自由化對那些金融監管製度健全、金融市場成熟、擁有資本流向之主導權和資本定價權的國家有利,相反,對那些金融製度不健全、金融市場不成熟、缺乏全球資本定價權和全球資本流向主導權的國家和地區是不利的。如果一個國家處於產業轉型期和調整期,處於經濟結構相對脆弱的階段,或處於大量經濟社會矛盾需要化解的時期,那麼資本項目自由化將引誘發達國家各類投機資本的攻擊,引發國內彙率、利率和資產價格的劇烈波動,從而導致國內產業能力遭遇破壞,國民財富遭遇洗劫。中國沒有發生拉美金融危機,並有效地避免了東南亞金融危機的衝擊,正是得益於金融安全的最後防線:資本項目管製。因此,資本賬戶開放程度取決於中國本土產業資本的全球競爭能力,取決於國內金融市場的發育程度和監管水平,取決於政府是否真正掌控人民幣的彙率定價權和貨幣發行自主權。不具備這些條件,資本賬戶開放必然產生難以預想的後果。所謂資本賬戶自由化可以優化資源配置的利益之說,是畫餅,更是迷魂藥。

“畫餅”之二:資本項目自由化有利於人民幣國際化。

“人民幣國際化首先需要資本項目自由化”是要求資本賬戶開放的主要理由之一。因為資本項目自由化曾經對發展中國家造成過重大創傷和洗劫,因此,這一政策主張的鼓吹者不敢過分宣揚“資本項目自由化有利於資源配置和促進經濟發展”,而是以資本項目自由化來迎合人民幣國際化的要求,希望在人民幣國際化的大旗之下積極推進資本項目自由化。但是,我們需要反問的是,資本項目自由化與一國貨幣國際化,與人民幣國際化究竟有沒有關係?有多大關係?

日本、澳大利亞、巴西、泰國等許多推行資本項目自由化的國家,除了得到經濟波動與世界同步的“好處”之外,並沒有實現本國貨幣的國際化,國際原油市場的交易貨幣既不是日元,也不是泰銖,依然是美元。試問中國資本項目自由化之後,難道中國人可以使用人民幣購買中東石油、歐洲設備和日本房產嗎?顯然還不可能。

主張資本項目自由化的觀點認為,資本項目自由化之後,中東、歐洲、亞洲國家更願意接受人民幣,有利於人民幣的國際化。原因是中國持有近3.2萬億美元外彙儲備,海外機構和個人所持有的人民幣可以到中國自由地兌換成美元。在此,可以看出這樣一個邏輯:人民幣國際化是與資本賬戶開放(即人民幣可自由兌換美元)掛鉤的,而資本賬戶開放又是與中國外彙儲備掛鉤的。由此可見,所謂的人民幣國際化實際上是與中國外彙儲備掛鉤的。如果人民幣國際化需要以外彙儲備作為前提(當然還要人民幣可以自由兌換外彙的資本項目開放與之配合),那麼我們需要反問,美元的國際化是跟什麼掛鉤?是跟英鎊掛鉤,還是跟黃金掛鉤?今天美元持有者可以向美聯儲自由兌換黃金嗎?實際上,國際化的美元沒有跟任何實物和外彙掛鉤。正是由於美元沒有跟任何實物和外彙掛鉤,才實現了美元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如果美元與黃金掛鉤,那麼美元國際化就是假象,實際上不是美元國際化,而是黃金作為世界貨幣的國際化,是黃金的國際化,世界貨幣仍然是黃金本位製。因此,美元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是從1971年美元與黃金脫鉤開始的。美元與黃金脫鉤,同時,美國主導著全世界各類大宗商品交易(特別是原油交易)對美元的需求,才使美元代替黃金成為美元紙幣本位製前提下的全球貨幣。如果人民幣國際化是基於人民幣與美元的自由兌換,是基於3.2萬億外彙儲備,那麼人民幣國際化就是假象,本質上還是美元的國際化而非人民幣的國際化。再說,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值超過600萬億美元,那些企圖以基於3.2萬億美元外彙儲備來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思路,當屬國際笑話。遺憾的是,外彙儲備和人民幣國際化正是中國央行發布研究報告主張資本賬戶開放和人民幣自由兌換的主要理由。

我們還要認識到,貨幣互換不應該視為人民幣國際化。盡管人民幣與其他國家貨幣進行貨幣互換有利於規避彙率波動,利於雙邊貿易和投資,值得積極推進,但與人民幣自由兌換無關,也與真正意義上的人民幣國際化無關。俄羅斯、韓國、巴西、伊朗都可以與中國以及其他國家互換貨幣,但是,這是否意味著盧布、韓元、巴西元和伊朗裏亞爾的國際化呢?顯然不是,國際上沒有人會因為與別國進行貨幣互換而興奮地驚呼本國貨幣實現國際化,但在中國這種聲音很大。這隻能說明中國還不了解世界貨幣背後的真正內涵和貨幣國際化的現實基礎和信用前提。

目前,人民幣國際化依然缺乏自主創新的產業基礎,依然缺乏引導人民幣走向世界的全球金融網絡,依然缺乏為人民幣國際化保駕護航的全球軍事力量。一國貨幣的國際化不僅僅是一個貨幣使用本身的問題,而是一個經濟、政治、外交和軍事問題。簡單地說,貨幣到哪裏,利益就到哪裏,產業競爭力和軍事威懾力就應該輻射到哪裏。一個被跨國資本主導著國內主要產業部門的中國;一個大部分本土產業資本還缺乏國內競爭力更談不上全球競爭力的中國;一個彙率走勢由美國政府和議會調控的中國;一個貨幣發行量被美聯儲間接操縱的中國;一個金融網絡還沒有像毛細血管一樣布滿全球的中國;一個軍事投射能力還守護不住南海石油資源的中國;一個主流經濟專家沒有獨立思維能力,拿著外國機構的經費或跟著好大喜功的領導瞎起哄的中國;它的貨幣難道可以啟動所謂的國際化嗎?既然人民幣不具備國際化的基礎條件,那麼那些拿著人民幣國際化這個“畫餅”來誘導資本項目自由兌換的國內外機構和個人,其目的是什麼?這就是值得警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