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啟智又養心
溫家寶總理在與網友的一次互動時說:“讀書不僅給人以力量,而且給人安全感和幸福感。”我們不論多忙,都應該抽出一定的時間,讀讀書,養養心,讓自己的靈魂得到休息,從閱讀中得到力量,找到安全感和幸福感。
當今時代,科技發達了,物質豐富了,誘惑增多了,人們的欲望也水漲船高——沒有的總想有,有了的還盼望。因此人們總是很忙,忙文憑,忙生計,忙升官,忙發財,忙交友,忙娛樂……忙得沒有時間讀書,沒有時間關注自己的心靈。
清人張潮指出:《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性平味甘無毒,服之則清心益智,心廣體胖。黃庭堅則認為:治經之法,不獨玩其文章,談說禮義而已,一言一句,皆以養心治性。清人袁枚也說:詩人之詩,可以養心。
讀書是修身養性、營養心靈最靈便與最有效的方法,很少受到時空限製。古今中外的文人賢士,你可以隨意破門而入,和他們溝通思想、交流感情、探討人生、辯論是非。他們總是赤誠相待,敞開心扉,絕無虛情假意。你可以用他們的骨氣、人品、情操、良知、風範來正己身,養己心。有了好書相伴左右,你的心靈就遠離塵世的喧囂,進入了超凡脫俗的純淨空間。
一個人的心靈遼闊了、自由了,自我的確認明確了,那麼他跟這個世界的默契程度就會增大。但這不是說這個世界就能變得溫柔了。
繁忙的工作之餘,捧一本書,或坐於書房,或行於戶外。書籍能給你一份閑情逸致,你可深入,也可淺出,在無聲中聽美好的旋律,在無畫中觀賞美妙的圖景。這份美感,不是電視、廣播、網絡之類所能達到的,書籍那份獨有的沉靜、深遠和幽雅,最讓人難以割舍。
古人雲:流水之聲可以養耳,青禾綠草可以養目,觀書曉理可以養心。讀書便是保養身心的最好方法,沒有書籍知識底蘊的人,他的心便會隨時處於一種動蕩浮躁的狀態。要想醫治庸俗,提高一個人的品位,就得多讀書、讀好書。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學問足以變化氣質。
正如清人蕭倫所言:“人心如良田,得養乃滋長,苗以水泉溉,心以理義養。一日不讀書,心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清爽。”多讀一些好書,會使我們思想豐富,心胸博大,人格完善,道德高尚。
詩聖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是為寫作而讀書。古語說:“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是為功利而讀書。於丹說:讀書“能讓你的心靈變得遼闊。”“能讓我們的內心變得強大。”這才是率性的閱讀,快樂的閱讀,養心的閱讀。
讀書養氣、聚神
清代學者汪瑩在其《示兒》詩中指出:“讀書能養氣,乃為善讀書,矜躁不平釋,高位終難居。”《內經》中指出,聚精會神是養生大法。閱讀是一項全神貫注、聚精會神的養生活動。在德國慕尼黑、不萊梅、明斯特和科隆等城市中,已經有500多家醫院設有病人圖書館,以供病人養生保健之用。醫生們發現,這種圖書館對病人的情緒明顯地發生良性作用,大都由憂鬱轉向了安靜、放鬆。病人如果能夠按照有關專家推薦和設計的圖書閱讀,可能效果更佳。
延緩大腦衰老
大腦遵循“用進廢退”的規律,越用越發達,不用則會退變、遲鈍。研究發現1/2的大腦神經細胞的神經根在新的環境刺激下能夠萌發出新的神經。專家們用超聲波測量不同人的大腦,發現勤於思考的人的腦血管經常處於舒展狀態,腦神經因而得到良好的保養,大腦不會早衰。如果能經常用腦,則輸入大腦的血液和氧氣充足,腦細胞就發育良好,活力增強。日本醫學家認為,勤學好思的人,腦內的血液循環較好,有助於防止腦細胞萎縮。國外有關專家調查了3000多名長壽老人,發現勤於用腦的人可延緩衰老,懶惰則可使人早衰。美國科學界建議老年人要“繼續學習”,他們發現七八十歲的老年人勤於用腦,不僅可以保持年輕時的記憶力,而且智力還有所提高,並能延緩衰老。現在美國不少老年人正在進行這種“追加教育”。所以,人們要充分利用休閑時光,多閱讀,勤用腦,以永葆大腦青春。
讀書使人快樂,開闊
學習應當是快樂的。孔子認為學習使人快樂。《論語》中就說道:“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宋代學者邵康節對學習的養生作用也深有感受:“花本四時卜景致,經數萬卷號生涯。”讀書使人專注,忘卻日常瑣碎煩惱,有助於身心健康。讀書使人不斷獲取新知識、新信息,使生活和精神更充實。閱讀學習對人的身心健康確大有裨益,不僅有助於養生,還能提升人的心靈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