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賢之一的李興銳從始至終參與救災工作,不僅忠實地執行任務,而且與陳蘭彬相互配合,共商大計,兩人成了誌趣相同,無所不談的好友。學者介紹:“李興銳,字勉林,湖南瀏陽人。諸生,以坐館授徒度日。鹹豐三年在籍辦團練,授瀏陽教諭。八年七月入曾國藩幕,曾先後辦理糧台、報銷局、鹽務招商局、賑濟等務。同治九年補直隸大名知府。十月隨曾國藩返回江南,委辦營務處。同治十年十月奉委進駐江南製造局,主持局務。”朱東安:《曾國藩集團與晚清政局》,北京:華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389頁。陳蘭彬對李興銳評價很高,說他:“此次同辦賑務係李太守(準補大名府)興銳,號勉林,有守有為,靈活處尚未及錢調甫廉訪,而剛毅則過之,殆為直省道府第一。”《陳蘭彬致朱學勤手劄》,載《曆史文獻》第5輯,第168頁。
李興銳在其日記中寫道:“庚午,檄察畿南災賑,冒風雪親曆各郡縣,自奉與災黎無異,每獨造窮簷,私詢所得錢米數,州縣之廉惠者舉之,貪侵者劾之,四閱月而竣事,民賴全活者甚眾。”李興銳:《李興銳日記》,廖一中、羅真容整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143-144頁。鑒於他的秉公正直,不持勞苦的參與,獲得曾國藩的好評,說:“九年正月委赴畿南一帶辦理賑務,厘剔弊端,涓滴歸公。四月間辦竣。”《李興銳日記》,第62頁。曾氏推薦他為直隸大名府知府,並獲得批準。關於李興銳和陳蘭彬辦理直隸南部各州縣的賑災情況,《李興銳日記》有詳細的記述。該日記記述了賑災局的組織與人員、賑款數目、受賑人數與地區、分配和散放辦法。早在同治八年十一月初一日(1869年12月3日),曾國藩奏請以李興銳為大名府知府,“管轄一州六縣,兼管河道堤工,且東、西、南三麵與山東、河南連界地方,三省交錯,盜賊最易出沒,民情強悍,政務殷繁,係繁、疲、難兼三題調要缺,非精明幹練之員弗克勝任”。《曾國藩全集》奏稿(十一),第6611頁。正月二十四日(2月23日),曾國藩又奏報“委陳蘭彬前往大名助辦賑貸”。黎庶昌:《曾文正公年譜》,第178頁。
同治九年正月初二日(1870年2月2日)早,李興銳與陳蘭彬一起拜見曾國藩,接受畿南賑務。曾國藩把任務的大概作了布置,但對散放錢數、次數沒有下斷語,亦沒有決定由何人負責邯鄲的事務。當天,曾國藩又給錢鼎銘寫了一信,告知肥鄉、廣平、成安“三處被災特重”,特派陳蘭彬和李興銳辦理三地賑災事宜,兩人於初六日(2月5日)出發,先到大名,與錢鼎銘商談賑務,再分別到肥鄉、廣平。成安的災情比肥鄉、廣平較輕,“已由陳、李二人酌帶兩員,一曰王福謙,一曰唐煥章。屆時或分辦三縣,或兼辦邯鄲,請尊處酌度辦理”。《曾國藩全集》書信(十),第7017頁。在李興銳、陳蘭彬一行出發前,曾國藩再次上奏,陳述直省二麥未能普種,“南路大(名)、順(德)、廣(平)一帶雨澤尤艱,種麥尤少,……畿南歲收向以二麥為大宗,麥種一日未播,則人心一日不安”,曾國藩請求對大名、順德、廣平一帶“另籌賑撫”。《曾國藩全集》奏稿(十一),第6629頁。大名介於河南、山東兩省中間。那裏“向有梟匪、教匪、盜匪出沒往來,被兵最久,近值連年亢旱,黃水頻災,民困已極,非得樸勤良吏加意拊循,元氣難以遽複”。《曾國藩全集》奏稿(十一),第6613頁。
《李興銳日記》記載了整個賑災的過程。同治九年正月初六日(1870年2月5日),陳蘭彬和李興銳出發前往災區。李興銳帶周際文和三名仆人,自保定開車出發。不久,與陳荔秋、王綸階、唐伯存會合,整支隊伍由九輛車裝載,食息同處。李興銳指出:“同人皆能耐苦,非耐苦亦不堪辦賑也。”陳、李一行日夜兼程,於11日到達大名,馬上把情況向曾國藩彙報,連日來,大名、廣平“均已得雪,惜僅二三寸許,殊不濟事。聞河南得雪盈尺,為可羨耳”。正月十三日(2月12日),李興銳、陳蘭彬一行拜會錢鼎銘,共同商議賑事。《李興銳日記》,第1-2頁。第二天,他們共同討論救災工作,並作了分工。陳蘭彬和唐伯存負責廣平縣,王綸階負責成安縣,李興銳負責肥鄉縣。《李興銳日記》,第3頁。雖然陳蘭彬負責廣平縣的賑濟工作,李興銳負責肥鄉的賑濟工作,但是他們經常一起討論,相互配合,意見一致。陳蘭彬還兼顧邯鄲事務,但有困難,如李興銳記:“彼處賑務尚未安排,一切由於錢令慶培私心自用,帶冊上道,近旬不返。……夜與荔秋談至二更。”《李興銳日記》,第7頁。陳蘭彬也經常到成安檢查賑災情況。
正月十五日(2月14日),陳蘭彬與李興銳寫信給曾國藩彙報賑災的進展。文曰:
敬稟者:竊司員等奉委畿南撫恤災黎差務,叩辭後,於正月初六,自省起程,十二抵大名府,所過定州、正定、趙州、順德、廣平、大名屬境,皆得初沾雪澤,一、二、三寸不等。既種之麥,漸有青意,獨肥鄉、廣平兩縣,一片荒土,得雪又甚微,差幸地方一律安靜耳。
撫恤一事,與錢升道熟商數次。定議司員蘭彬往廣平,唐令煥章副之。卑府興銳往肥鄉。王令福訐往成安。惟各該縣戶口冊,尚米齎送到道,是否確鑿可憑,殊難遙揣。計距散貸之日無多,勢不得不速往興辦。擬於十六日起程,同赴廣邑,妥商印官,體察難易,四人或先合查而後分貸,或竟分投辦理,至彼再行酌定。此事全恃地方官得力。廣平之吳令、成安之王令,夙有政聲,諒能通力合作,融洽紳民。惟肥鄉莊令新故,王代令蹊徑尚生,應請中堂飭令藩司,遴委幹員,迅速接署,以期周妥。至邯鄲一邑,災象雖輕,地麵較廣,民情多偽,久在憲台廑係之中。司員等既兼顧之不暇,亦委置而不能,因商請錢升道,另派分府之候補知州王牧昆崖,隨同廣平府長守專辦,仍由司員等不時前往商榷。王牧外樸訥,而內清剛,素為長守所賞識,必能力求妥善。再查稟辦之大名、元城、廣平、肥鄉、成安、邯鄲、永年七縣,壤地相接,一事不可以兩歧,非有定章,難昭公允。《李興銳日記》,第147-1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