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結果,不但伊本·沙特喜出望外,報告通過電波傳到楊寰宇這裏,他也看得目瞪口呆。那個號稱日不落帝國的大英帝國已經虛弱到如此程度了嗎?而最不可思議的,恐怕就是英國海軍在華夏飛機的逼迫下,竟然升起了白旗,讓三個小時後趕到阿賽爾角海域的陳策俘獲接受了十艘英國海軍的大型艦艇,以及二萬餘名英國俘虜。這個才是最大的收獲,可以說,有這二萬多名俘虜在手,英國人在談判桌上就撈不到任何好處。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伊本·沙特忙著往新占領的地區派遣官員,安撫各部酋長。雙方聯軍則分別繼續沿著海岸線著他們的武裝遊行,特魯希兒阿曼、阿曼教長國、以及亞丁各地的小酋長國望風而降。這些地區的英國人,那些總督、軍官、商人們則紛紛離開,或者出海逃往印度,或者出海逃往蘇伊士運河區。
按照白崇禧規劃的那樣,從波斯灣開始,沿著印度洋海岸,直達紅海海岸,廣大的區域如今都並入了漢誌王國。現在,他要做的就是要讓伊本·沙特兌現諾言,為華夏劃出那些他指定的區域。這次伊本·沙特沒有猶豫,爽快的就答應了下來。其實,伊本·沙特現在也不敢不答應。華夏軍隊以三個師的兵力,在陸地上打敗兵力更少的英國人不可怕。但用一個小艦隊,在海上擊敗了稱霸海洋數百年的英國大型艦隊,隻損失了不到一百架的飛機,這個就太可怕了。
“漢誌王國出兵英國領地,沿印度洋各國被漢誌全部吞並!”
“英國皇家海軍威懾艦隊在印度洋全軍覆沒,飛機時代的來臨。”
“日不落帝國的沒落,海上霸主榮光不再。”
“隨戰艦一起沉沒的日不落帝國。”
“華夏劍指中東,下一個目標會是誰?”
倫敦、華盛頓、巴黎、柏林、莫斯科、東京、羅馬、南京、張家口……,全世界都在競相報道這個震動世界的特大新聞。驚恐的、沮喪的、興奮的、驚異的、苦澀的、審視的,各種各樣的目光都投向了中東,投向了華夏北方、投向了亞丁灣。曾經這支在海軍大國的眼裏,配置可笑的小艦隊,如今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而在政治上,整個世界全都亂了套。因為華夏在先期向英國的抗議,讓發生在中東半島上的一係列事件,都讓人分辨不清。是英國率先挑釁漢誌和華夏,結果被兩國聯軍徹底教訓?還是這本身就是漢誌和華夏預謀已久的陰謀?英國在中東沿印度洋領地的丟失,做為非戰公約的簽字國,要不要聯合起來,進攻漢誌,幫英國奪回領地?所有這些問題,如今都是各國的政治家們需要首先考慮的問題。但似乎大家都非常有默契,除了英國向漢誌和華夏提出了抗議之外,包括美國在內,對這件事,沒有任何一位政治家冒出來說話。
這事情太詭異了!有心人梳理了一下整件事件的脈絡,驚奇的發現,在漢誌出兵也門之前,華夏在漢誌的駐軍陸軍和空軍僅僅隻有八千人,海軍也不過四五艘艦艇駐紮在達曼。而就在漢誌進攻也門前夕,華夏才開始在漢誌大規模增加駐軍,駐軍人數迅速突破六萬人,海軍也增加到二十餘艘艦艇。特別是,有一部分增援的軍隊,是在英國介入也門之後,幾天之內到達的。誰都知道,華夏到中東,要在海上走半個多月。
華夏海軍在英國本土艦隊尚未派出的時候,就已經啟程出發了。這要說是華夏沒有預謀,說出來誰也不會相信。但反過來說,華夏又怎麼知道英國會幹涉也門的事情呢?有怎麼知道英國會向亞丁灣派遣規模巨大的艦隊呢?從這個角度來說,說華夏有預謀,又有點解釋不過去。難道是英國人自投羅網,跳進了華夏人給英國佬挖好的坑裏?似乎也不象。
漢誌和華夏在忙著興奮的收割著勝利果實,瓜分著勝利成果。在蘇伊士運河區,策劃了也門攻略的艾倫比卻在默默的收拾行裝。做為整個事件的第一責任人,他被免職了。隻是,他回到國內,怕是日子也不好過。現在賦閑在家的丘吉爾抓住這個機會,跳出來鼓動著海軍部,要把他送上軍事法庭,接受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