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華夏發生的巨變,最進退兩難的,絕對是漢誌國王伊本·沙特了。無論是華夏在漢誌的項目投資,還是華夏設立在漢誌的軍事基地,仰或華夏在漢誌的駐軍,名義上依據都是漢誌政府與華夏政府簽訂的《利雅得條約》。可現在,投資方失去了華夏的政權,但投資依然在繼續,卻不再以華夏政府的名義,而換成了華夏商人。駐軍名稱雖然還是華夏國防軍,但看上去他們並不接受華夏政府的命令,而是接受華夏北方特區的命令,而且,包括他的漢誌國防軍在內,提供武器彈藥和補充的也換成了華夏北方特區政府。
俗話說,名不正則言不順。伊本·沙特搞不清楚,如果他再次擴張,現在的華夏政府會做出怎樣的表態。若是華夏政府明確表態不支持他的行動,或是下達駐軍撤回的命令的話,他算是被撂半道上了。
他的堂弟本·賈盧偉向他建議與華夏北方特區的楊寰宇再簽署一份備忘錄,把漢誌的聯盟對象改成華夏北方特區。他想來想去總覺得不行,道理很簡單,華夏北方特區並沒有從華夏獨立,也不具有國家的主體資格。說白了,北方特區沒有外交簽約的權力。
要麼甩開楊寰宇?伊本·沙特開始探尋這樣做的可能性,假如現在的華夏政府能夠認可《利雅得條約》以及附加的秘密條款的話,或許,可以考慮拋開楊寰宇。
漢誌駐華夏的公使在武漢拜見了時任華夏總理汪兆銘,但結果很令伊本·沙特失望。汪兆銘知道一些漢誌和華夏結盟的內幕,但他把心思花在了怎麼把華夏中東派遣軍抓手裏上了,在整個會見過程,話題始終圍繞著向漢誌公使刺探華夏中東派遣軍的狀況上。閉口不談華夏如何按照《利雅得條約》持續在漢誌的投資,也不接漢誌與鄰國發生衝突,華夏如何對漢誌的支持的話題。
伊本·沙特不知道,汪兆銘在和漢誌公使的談話時,他已經在發懵了。因為汪兆銘從來不知道華夏在漢誌有著如此龐大的投資。在汪兆銘掌握的情況中,政府財政上並沒有這樣一筆支出的任何記錄,而且,據他所知,華夏國防軍也不可能有如此大的支出,僅僅在中東在建的兩個軍事基地的資金,就差不多占去華夏政府撥給國防軍軍費的大半。那麼,這隻能說明,楊寰宇是通過其它渠道支付了這麼一大筆錢。這個渠道是什麼?汪兆銘關心的是這個,這時候,他那裏還有什麼心思管其它?隻想著怎麼應付走眼前的漢誌公使。這樣的情況下,漢誌公使能從汪兆銘嘴裏得到他想要的結果,那才見鬼了。
思來想去,伊本·沙特還是決定通過自己的兩個兒子,和楊寰宇進行溝通。他的倆個兒子,還在現在更名為張家口北方陸軍學院的原保定軍校裏學習軍事呢。也不能怪伊本·沙特這麼急,因為他現在急於向亞西爾和也門進軍呢。
沙特·本·阿卜杜拉和費薩爾·本·阿卜杜拉兄弟兩個出現在楊寰宇麵前時,楊寰宇才想起來在中東還有個大麻煩。沒錯,就是大麻煩。不是他怕現在和英國人發起衝突,而是覺得現在的時機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