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府中,田況一直伴駕趙禎左右,這是作為州府官員必須做到的事情,趙禎也沒有什麼說麼,畢竟他田況對成都府的了解要遠勝趙禎自己。
挑選了一處風景不錯的酒樓,趙禎便在嘈雜的臨街的雅間中挑起窗簾的讀書,不知為何,在這吵鬧的集市中,趙禎反而能安下心來,在深宮高牆之內卻無法做到心靜神寧。
三才和蔡伯俙都知道趙禎的這個習慣,一旦讀書便喜歡挑選吵鬧的地方,但別人去不能打擾,也不知道官家為何有這般的癖好。
今日讀的是《隋書》,趙禎已經通讀過數遍,但依舊對魏征等一眾名臣編篡的《隋書》感觸頗深。
之前趙禎已經讀完了大量隋朝的野史,這些來自民間的史書和官修史書最大的區別便是過於誇張,並且有好有壞相去千裏。
這也是趙禎在通讀過《隋書》之後讀遍野史又複讀《隋書》的原因,其中有許多地方有待商榷。
當然趙禎也會總結自己的經驗,總結大宋的經驗。
漢家王朝的皇帝就是有一個弊端,無法對自己疆域的所有地方了解的透徹,這不是皇帝不努力,而是沒有辦法。
之前的漢家王朝,包括曆史上後世的王朝都是受製於交通的不便,車馬需要好久才能從一個地方到達另一個地方。
而一般的帝王最明智的決定便是乘船出行,隋煬帝為何要修京杭大運河?
這個殘暴的皇帝不光是為了貪圖享樂方便自己下江南遊玩,而是他目光長遠,想要為國家謀取長遠的戰略利益,促進經濟的發展,讓國家更加富足。
在趙禎的認識中,隋煬帝是個暴君但不是昏君,這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隋朝滅亡的如此之快和隋煬帝修建京杭大運河並沒有直接關係。
人說隋煬帝修運河是為了在江南選美女,這樣的話若是在大宋出現,一定被人罵成狗腦袋,選美女哪用那麼大工程,派幾隊禦林軍在江南搜刮一圈就完了,還用的著等六年!?
隋修運河與秦修長城一樣,不光大氣磅礴,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更是有著積極的作用,相比秦始皇修長城,運河的作用要大得多,長城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搭進去這麼多條人命,但其結果依舊是卻擋不住草原民族。
世界上沒有無法攻破的堡壘,也沒有永遠攔得住敵人的城牆,大宋隻是在燕雲之地修建城牆,但並沒有大肆的擴張。
大宋的長城隻是為了穩固神都的地位和安危而已,充分利用地形把京畿道變成一個堅固的堡壘。
但運河就不一樣了,因為中國的河都是從西向東往海裏流,南北交通就不便了,這條大運河的出現正好解決了南北溝通問題。
天塹變通途,這本是極好的事情,後世多承其惠,即便是現在的大宋也在不斷的利用和維護京杭大運河,但問題是這些好事不能攢一塊兒幹,你受得了,老百姓受不了。
隋煬帝太著急了,趙禎通讀史書秘聞之後,甚至懷疑他是一個擁有性格缺陷的人,好歹也是隋朝的第二任皇帝,營建東都洛陽,遷都,改州為郡,又改度量衡依古式,種種手段相當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