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歸朝,踏入成都府的地界就聽聞科舉改革的消息實在是讓趙禎驚喜,之前趙旭已經數次發文和他商量過這件事,在他看來科舉改革的基礎已經形成,條件已經具備,大宋的科舉是時候應該改變了。
趙禎一開始還是有些保守的,畢竟他在文教上花費的心血實在太多,不光改變了大宋的學術環境,也會固有的思想進行了衝擊,人們正在向越來越獨立的思維方式上發展。
而與此同時儒家學說開始逐漸走向腐朽,世人越來越喜歡對儒家學說提出質疑,雖然有好有壞不一而足,但本質上卻是人們不在那麼強烈的迷信權威。
所謂的聖人之言難道就沒有錯處?這是人們在心底之中最強大的質疑,敢於質疑是好事,也是在不斷推動誰會進步,思想進步的利器。
改革科舉無疑是科學王冠上最閃亮的寶石,但同樣難度極大,這也是為何趙禎先從學術開始改革開始而逐漸改革科舉的原因。
科舉製度時大宋的人才基礎,也是大宋百姓穿過“階級屏障”走向成功的重要所在,可謂是關係萬民福祉。
漢家百姓的想法時淳樸的,自己可能沒有出息,但子孫後代一定要有出息,望子成龍是每個父母的夙願,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打破屏障進入到一個美好的未來之中。
但同樣的,想要打破屏障並不容易,科舉是為數不多的途徑之一,雖然現在大宋上升的突進有很多,從普通人變為“成功人士”的方法不再是科舉一途,但無論如何科舉依舊是被大宋百姓最為看重的道道路。
大宋有多少學子?趙禎不清楚,即便是禮部也沒有一個精準的數據,因為文化的開放和基礎教育的增加,使得大宋的百姓幾乎都能收到教育,同時還也擁有讀書寫字的能力。
隻要是大宋百姓,能夠讀書識字,那就有權利參加科舉,這是沒有年齡限製的,有些老學究考了一輩子的科舉,趙禎都有些過意不去,而特意下旨賜他們一個出身。
這雖然是一種憐憫,且有失公平,但同樣也是對追求文道執著精神的一種尊重。
漢家王朝就是這樣,既有強烈的等級觀念,同樣也不乏同情心和憐憫心,人類的可以找到的品格在漢家王朝幾乎都能找到。
現在,趙旭做了趙禎沒有做的事情,這在一定程度上算是超越了趙禎這位父親,趙禎並沒有生氣,甚至極為開心。
若是說趙旭越權,做了太子不應該做的事情,趙禎一點也不會生氣,因為他曾經對趙旭說過:“朕不希望你成為朕一樣的君王,你要比我做的好,做的強,這才是兒子應該做的事情。”
眼下趙旭就是這麼做的,大刀闊斧的改革科舉,取消了進士科,明經科,明法科等諸多科舉,而隻設立了文道科,武職科,以及格物科,並且定下了三科魁首。
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改變了科舉的根本製度,而他審時度勢的眼光是趙禎最為讚歎的地方。
連蔡伯俙都驚歎連連道:“官家,太子這麼做實在是恰逢時機,官家把文道,武職,格物的地位提升到了同等高度,而太子在這個時候改變科舉也是恰到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