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日噠措陷入了一種迷茫,他居然不知道自己該做何選擇。
身上的繩索被解下,大宋皇帝在不斷的走遠,一個下巴上沒有胡子的“老男人”牽著一匹馬走了過來,並把韁繩交到了他的手中。
噶日噠措知道眼前這個內侍的身份,他是大宋皇帝的貼身內侍,所以自然而然的問到:“宋人如何保證說到做到?”
這回變成三才不屑的嗤笑道:“我大宋天朝上國,氣度非凡,黨項,契丹,都能在我大宋生活的很好。
吐蕃人久居高原,你們和這些部族不同,不需內遷,還住在自己的家鄉,隻不過朝廷會在吐蕃駐兵,征兵,也會派遣漢家官吏前來治理吐蕃,到時候不光宋人回來,財富,貨物也會來!官家從來都沒苛待過大宋的子民!”
噶日噠措陷入天人交戰之中,他一麵知曉自己應該效忠讚普,另一麵又覺得自己應該活著,好好的為自己活著。
其實趙禎偷換了一個概念,把精神上的歸屬和自己與物質以及安定相替代,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否則後世怎會有“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這樣的名言?
隻可惜在這個時代,安定繁榮的環境比什麼都重要,這意味著家人能夠活的更好,子孫後代能夠安定的繁衍。
不為吃穿發愁,這對於吐蕃的百姓來說有時也是挺奢侈的一件事。現在的吐蕃雖然好了一些,可還是不如大宋活的舒服體麵。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會用自己的雙腿投票,做出自己的選擇,但前提是要有選擇的權利。
原本的吐蕃人是沒有多餘的選擇權,他們身在高原就必須受到吐蕃王朝的統治,而眼下大宋進入了高原,他們自然而然的就有了選擇權。
瑪兒敢的吐蕃人已經成為大宋的子民,大宋吸納他們的方式很簡單,就是按照大宋的管理方式進行,把這些人當作是大宋的百姓,一切都和大宋的模式一樣,沒有過多的限製,給予他們應有的權利和自由,甚至會給瑪兒敢免稅,享受大宋沒有的待遇。
俗話說的好,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在大宋的統治下,瑪兒敢的百姓知道什麼叫富足,什麼叫幸福。
吐蕃的重稅消失了,而大宋的免稅政策也讓他們忽然發現,原來賺多少錢都是他們自己的,這種感覺讓他們覺得非常好。
幾年的時間裏,瑪兒敢的百姓就能積攢下大量的財富,足夠完成一種積累,形成蛻變。
這也是一種心態上的轉變,噶日噠措和大多數吐蕃人一樣,原本他們是沒得選的,但現在卻不同了,他們有了可以選擇的機會。
手中的韁繩忽然變得不再那麼重要,但更讓他意想不到的是,已經有吐蕃士兵開始做出了選擇,他們選擇留下,留在瑪兒敢!
隻要是想留下的人,大宋的官員便會立刻給他們辦理戶籍,同時允許他們回到家鄉拖家帶口的遷徙到瑪兒敢。
這幾乎是一種和放走他們沒有區別,要知道這些可都是降俘,原本是應該帶回神都城向太廟獻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