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二百八十六章主聖臣良(1 / 2)

包拯在看望文卷之後,便仔細的折疊起來,鄭重的揣進袖口,他的模樣是發自內心的尊重上麵的東西。

原本的那股“激憤”也消失的一幹二淨,望向趙禎一禮後道:“臣有罪,在官家麵前失了禮數!”

趙禎無奈的搖頭道:“這也不是你包希仁第一次這般了,朕已經習慣,朕把你當做魏征來用,自會有唐太宗的氣度。”

誰知包拯卻再次整肅表情道:“官家聖明,但臣還是要諫言,您不應該這般瞞著臣,君臣之間唯有互通消息才能主聖臣良……”

趙禎有些無語,這話說的是真沒錯,作為帝王趙禎當然有權利不告訴包拯事情的真相,當然,包拯也有權利譴責這一行為。

君臣之間的關係在曆朝曆代都是相輔相成,互相配和的關係,在這一點上包拯說的並沒有錯。

三才在邊上看的是目瞪口呆,他沒想到包拯在這個時候居然還能說出這麼有道理的話來,且讓官家都為此啞口無言,誰說包公最為耿直?這麼看來他在朝堂上也沒白混啊!

最後趙禎還是要客客氣氣的把包拯送走,雖然他明日的超會上依舊要當著朝臣以及太子的麵宣讀自己的《認罪疏》,但這並不妨礙趙禎對他的禮遇。

這也是一個極好的說明,當包拯被禁中的步攆抬出來了的時候,所有人都認為他是得到了皇帝的禮遇,誰也不會料到他第二天在大朝會上宣讀自家的《認罪疏》。

朝堂大殿之上,便是趙旭望向包拯的眼神都有些呆滯,誰能想到這個在朝堂上認罪,且態度極具恭謙的包老倌,居然在昨天逾越的指責了大宋的官家。

最不可思議的是,官家居然還用步攆把他送出了禁中,送出了宮城!

散朝之後,這件本來不大的小事立刻發酵成為堪比盛唐時的君臣軼事,顯然官家和包拯的關係就如同唐太宗和魏征。

這是明君賢臣的重要典範,天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最要緊的是,這樣的事情就發生在東城豪門的商號徹底完蛋的時候,一邊是百姓對官家的歌功頌德,一邊是東城豪門絕望的哭號。

雖然還有幾個月的時間,但問題已經開始發酵,來自東京城的消息幾乎是瞬間便擊潰了他們最後的心理防線。

他們幾乎家家都向錢莊借了大筆的錢財,甚至抵押出了家中的一切,為的自然是殊死一搏,但沒想到東京城的官營買賣和蔡記再次降價。

剛開始受到東京城的消息,他們覺得是東京城的人瘋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消息彙總到神都城,他們終於慌了手腳。

東京城是大宋貨運的集散之地,大同府同樣也是如此,南有汴梁,北有大同,這是大宋商賈刻進腦袋裏的事情。

大同府曾經是大宋和遼人交易的重要場所,當初大宋最大的榷場便是開設在大同府的,後來遼朝被趙禎攻滅,契丹的商賈幾乎都留在了大同府。

東京城是大宋南方貨物北上的集散地,而大同府卻是北方貨物向南運輸的集散地,這兩座城池都在影響這大宋的物價。

一南一北,雖都是大宋的經濟中心,但卻相互之間亦有來往,甚至有直達的火車方便運輸並且繞過了神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