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都是有兩麵性的,有好的一麵同時也有不利的一麵。
趙禎打算讓各族團結起來,成為大宋的助力,同時也必將麵臨來自漢家百姓的反對和壓力,這件事無法避免,也沒有辦法回避。
皇帝最重要的一個身份就是百姓的大家長,所謂“君父,君父,如君如父。”對待自己的百姓就要負起大家長的責任。
百姓們抵觸契丹人,那便是趙禎這個“大家長”要解決的最棘手問題。
蕭撻裏當然了解大宋,雖然雙方是敵人,但卻要比對方更加了解對方,這無論是哪個王朝都不能放鬆的事情,就像趙禎了解西方世界甚至比西方人更出色的原因。
站在棋盤外的人才會更加清楚的看清棋局,蕭撻裏便是如此,趙禎毫不懷疑蕭撻裏的話,這不是威脅和挑釁,是實實在在需要麵對的問題。
當然也是這個女人故意讓自己不自在…………
在天亮之後,趙禎便狠狠地捏了捏柔軟才在蕭撻裏的媚眼如絲中離開,這件事對契丹人和大宋乃是一件雙贏的事情,犧牲掉的也隻是契丹人原本的文化和強烈的部族感。
隻要入了華夏,原本的部族歸屬感必會逐漸淡薄,漢家百姓的生活就如同一個強大的齒輪,不斷的轉動,不斷的循環和前進。
契丹人在齒輪之外,他們不卡口,就會看著漢家百姓勞動,致富,賺取更多的錢財,過著好日子,享受美食和琳琅滿目的商品。
相比之下,契丹人當然是更希望融入到這個環境之中,人都是有嫉妒心的,看著漢家百姓過著好日子,自己卻難以融入其中,契丹人本身也是著急的。
趙禎希望以此為突破口,改變契丹人的同時也改變漢家百姓,如此才能讓契丹人融入大宋。
朝廷的文書自然非常重要,趙禎不便過多的幹預政事,但卻可以下旨,皇帝的旨意在大宋依舊是至高無上的存在。
而且旨意是直接發放到了三司的,三司的官員會根據趙禎的要求執行這份旨意,三司是大宋經濟的主要監管衙門,他們的一舉一動代表了朝廷,也牽連到每年的稅收,所以大宋的商號對三司的敬畏是與生俱來的。
三司執行趙禎的旨意非但不是越俎代庖,相反還是極為貼切的,趙禎想要刺激大宋的商號吸納契丹人,最好的辦法自然是對商號進行減稅政策。
稅收是最好的經濟手段,也是調整大宋經濟活動的主要辦法。
趙禎的旨意一出,便在報紙上被大肆刊登,一時間神都城再次出現“洛陽紙貴”的現象,漢家百姓對這種事情比對朝廷調整稅費還要上心。
這就是趙禎期望的效果,引起轟動才是好事,讓所有人都攙和到其中,發表自己的看法,這難道不是促進問題解決的辦法嗎?
這個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隻存在於解決的方式而已,辦法總比困難多,漢家百姓對契丹人的排斥相比當年對遼朝用兵,奪取燕雲十六州來說根本就不算事。
讓事情發酵,沸騰才是好事這證明他們理解趙禎的意思,知道趙禎是打算給予契丹人和漢人同等的待遇甚至還有貼補,也認同皇帝的權威性以及大宋的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