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禎從未想過消滅外族,整合一直是他的手段,不光如此,還要讓他們融入到華夏之中,成為華夏的一部分。
大宋是征服了外族,很多存在於華夏曆史中的外族,但這對趙禎來說還不夠,趙禎是一個怎樣的人?
在蕭撻裏看來他是一個控製欲極強的人,他不光要征服這些部族,毀滅他們的國家,還要征服他們的靈魂!
讓他們不再是和大宋捆綁在一起,而是和華夏捆綁在一起,成為華夏文明的一部分,一旦如此,那以後無論是哪朝哪代,都是華夏人的華夏,而不是漢人,契丹人,亦或是黨項人。
蕭撻裏已經喝得微醺,借著酒勁開口道:“趙禎,這事情就不該是你做的,能這樣做的人世上隻有聖人,唯有聖人如此才能獲得天下歌頌,到了你的手中若是事成,便充滿權謀!”
趙禎撇了撇嘴,這話是沒錯的,雖然是同一件事,可在自己手中成事必會被後人留下權謀之感,當然這本身就是一件為華夏權謀的事情,隻是未做皇帝沒有聖人那般的坦蕩。
夷狄入華夏,這不算什麼,但要讓他們習慣,並且保持下去,成為一種記憶,可以說這是趙禎蓄謀已久的事情,隻不過到今天才來得及實施而已。
有一點非常重要,想要實現這一點必須要等到大宋足夠強大,擁有足夠的能力去安撫,吸納,甚至是包容,並且有時間去習慣,如此才能讓大宋出現“民族大團結”。
這話說的有點大,民族大團結非常困難,可這也是一項強大的“光環”是一個國家的強大助力,一旦實現民族大團結,那最後的結果便是這個國家走上一條寰宇無敵的道路。
民族大團結有多麼的重要?看看後世那些被各個民族之間矛盾折磨的快要分裂和已經分裂的國家!
有幾個能像中國一樣緊緊團結起來不斷強大,不斷走向世界巔峰的?
這種事情不能和別人說,無論文臣武將都不行,即便是後宮中的知己也沒辦法開口,唯有同樣做過皇帝的蕭撻裏趙禎才能毫無避諱的說出來。
這事情對她來說是一件好事,畢竟契丹這樣強大的部族也需要歸屬感,也需要在大宋在華夏紮根,無論承認與否,契丹都是華夏文明中的一部分,他們的祖先便是華夏的一部分了。
華夏的曆史本就是不斷擴展,不斷包容的曆史,原本的華夏隻有中原,加上東夷、西戎、北狄、南蠻“四方之夷”,組成了所謂的“天下”。
華夏文明就是在和四方之夷碰撞,摩擦之下才形成今天的局麵。
到了現在的大宋,南方已經被大宋開發出了不少的魚米之鄉,“嶺南”的這一代表荒蠻,落後,愚昧的稱呼已經被江南所取代,成為大宋的天下糧倉。
江南不光出產大量的農產品,還是大宋糧食的主要集散地,來自南海駐地的糧食幾乎會先運到江南再往被販賣。
南蠻這個詞隻有在北方人在生氣罵街的時候才會對南方人冠以的稱呼,尋常的時候隻會稱其為南人,同樣北狄也是南方人對北方人的蔑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