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六十四章來自趙禎的靈感(1 / 2)

北遷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和宋人的正麵衝突,增加宋軍消耗,即便是北國苦寒也沒有辦法。

契丹人忍受過這種寒冷,但依舊能崛起,依舊能延續,至於西北更好的土地蕭撻裏不是沒有考慮過,但隻可惜,西麵也在宋人的控製之下。

每每想到這裏,她隻覺得怒火中燒,顯而易見他趙禎是早早就提防契丹向西遷移,所以才出兵黑汗的。

狄青的大軍已經在西域四處征伐,而且他的麾下盡是大宋西征精銳,想要衝破他的包圍實在是難度太大。

更何況往西域要比阻卜大王府遠的多,真要是向西域遷徙,路上的損耗太大,畢竟是近百萬的人口。

這幾年契丹效仿大宋經過休養生息,人口有了一定的增加,尤其是從宋傳來的產術更是大大提高了孩子的幸存。

所以一旦北遷成功,宋人想要滅亡契丹基本上沒有選擇的餘地,唯一的辦法就是以少量騎兵征討,以減少損耗。

而這正是契丹所希望的,當然這一路上契丹的消耗也是驚人,不過城中權貴之家的糧食和財物不在少數,再加上國庫中的糧食和錢財,足以應對路上的消耗,畢竟他們是百姓,不是需要行軍作戰的士兵。

而蕭撻裏也清楚,此次北遷之後,契丹也算是元氣大傷,隻能休養生息,以圖存續。

即便是沒有了大宋的威脅,北遷之後依舊要與天地爭鬥,畢竟是最北方的土地,寒冷是一大威脅,冬日漫長難熬。

隻不過蕭撻裏卻能放心不少,因為這樣的土地對於大宋這種中原王朝來說卻是毫無用處的,沒有征伐的價值,自然也就沒有征伐的意義和可能。

回首看了看冗長的隊伍,蕭撻裏心中微痛,即便是分幾批撤走,也難免在路上有所損失,而最大的損失便是張檢以及六萬死守上京城的將士。

此乃不得已為之,他趙禎這麼多年來從未放棄對契丹國滅的窺視,自始至終都在謀劃著毀滅契丹,這一點是真宗皇帝所沒有的。

蕭撻裏自己也做過對比他趙禎就是趙宋天家的一個異數,宋太祖雖有雄心,大言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可畢竟天不假年。

太宗皇帝雖有雄心壯誌,但卻誌大才疏,兩次北伐殆盡宋之開國精銳。

真宗皇帝謹小慎微,前期休養生息似有北伐之勢,可越是年歲增加便愈發膽小,最後在大遼南侵之時準備南逃,若不是寇老西硬架著他上戰場,大遼便早已問鼎中原。

可以說他趙宋天家命不該滅契丹,但誰知一切到了他趙禎這裏便立刻鬥轉星移,乾坤變色。

原本一直是抵擋契丹進攻的大宋反而後發先至,不斷征伐周邊各國,非但沒有因為戰爭而走向衰弱,反而愈戰愈強,超越了契丹。

甚至連西夏這個契丹人心中的大患都被宋人給消滅了,河套之地盡落於宋人之手,縱觀天下富庶之地無出其右皆在宋人手中。

即便東北女真人的土地在落入宋人之手後便變得富庶起來,宋人在白山黑水之間找到了鐵,煤,銅,甚至是金礦。

蕭撻裏便奇了怪了,為何一文不值的荒蕪之所到了他趙禎手中便能起死回生,富甲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