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四十章大宋的四大宗教(1 / 2)

宗教一直是趙禎的一塊心病,因為它們的不確定性實在太多,尤其是當***教也逐漸在大宋興起後,趙禎忽然發現,世界三大宗教已經在大宋“集結”完畢。

道教佛教自不用說,出現在華夏的土地上時間較早,而俗稱回回教的***教居然是在唐永徽二年便傳入大宋的,它比天主教抵達大宋的時間還要早。

據《唐書》記載,“回回教有門徒大賢四人,武德中來朝,遂傳教中國。一賢傳教廣州,二賢傳教揚州,三賢、四賢傳教泉州。”

限製宗教的發展一直是趙禎努力的方向,在他看來,宗教和資本一樣,他們都會漫無目的發展膨脹,當然不同的宗教也有著自己的特色。

比如中原本土的道教,便是以清心寡欲為主,注重自我修養和升華,這一點是趙禎極為歡喜。

雖然也存在著弊端,信仰道教的人越多,清心寡欲的人便越多,雖然思想境界整體提高,但…………人類的文明進步靠的卻是人心中的欲望在前進。

魚和熊掌二者不可得兼,養一隻會抓魚的熊基本上不可能。

佛道之爭一直存在,隻不過或多或少,或輕或重,當然兩者之間有很多時候是互相扶持的,不過曆史上滅佛之事有之而滅道之事少有。

在統治者的眼中,和尚不事生產,不孝父母,不敬祖先,招搖撞騙,大肆撈錢,這就是違背天道。

而道教是華夏的本土宗教,“地方保護意識”在任何時代都有發生,這就如同種族歧視一樣,根治不了。

到現在,大宋的漢家百姓依舊是高外族一頭,無論你是倭人,還是歸附的黨項人,南詔人,亦或是來自歐羅巴的商賈,在漢民麵前總是不受平等對待,即便是到了衙門也是如此。

趙禎即便頒布律法加以限製,結果還是一樣。

而在傳教的形勢上佛道之間也有極大的區別,自唐以降乃至千年之後,因道門的自修的主張,道教規模不大,不適合發展,無法對社會產生那麼深重的影響。

這是教義的區別,佛教在教義上是修來生的,主張“渡蒼生”,特別是大乘佛教,它主張廣收門徒,即便不能覺悟,也能引人向善,這本身是好的,但也無可避免的會促使其規模增大。

要知道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既是,每個人的道德水平都不同,規模越大,道德水平便越參差不齊,惡僧便越多。

道教在教義上清靜無為,更主張修持自我,換言之,比較少刻意宣傳和發展門徒。

隻要不是像張角太平道那種,道教再怎麼發展規模也大不起來,曆史也證明,道教曆史上門徒最廣的階段似乎就是太平道、五鬥米道的那個時代,此後少見。

佛寺不光有信眾香火錢,在幾次滅佛事件前,還占有了大量農田,免交賦稅。同時,戰時大量的青壯年為了逃兵役,躲進佛寺。

這對於國家後備軍事資源和土地勞動力來說都是巨大損失。

佛道兩門在政治上也有極大的區別,佛教的教義盡管經曆了中原的本土化過程,但是一些思想還是和傳統的忠君思想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