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手拇指稍稍用力向後一板,“哢嚓”清脆的機括聲響起,這就說明擊錘已經被機括卡住,擊錘的鉗口上夾一塊打火石也就是燧石,傳火孔邊設有一擊砧,射擊時,扣引扳機,在彈簧的作用下,將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門邊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藥擊發。
這一方式大大簡化了複雜的射擊過程,提高了發火率和射擊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較低,便於大量生產。
即便是一發沒有打出火來,還可以迅速重複擊發的動作,軍中有規矩,若是一發未出,必須開火之後才能向後一排輪換,以免走火誤傷。
趙禎對燧發槍的可靠性是抱有懷疑的,但他忘了,華夏是最早誕生扳機的地方,燧發槍的扳機可靠性極高,趙禎試了十槍,沒有一槍啞火。
這體現了大宋燧發槍的極高可靠性,但火器營唯一讓趙禎不滿意的地方便是裝藥,依舊采用了原始的裝藥方式,在一個先進的帶有膛線的槍管裏依舊使用藥粉裝藥,這對趙禎來說不能理解,畢竟自己已經提出過紙殼彈了。
大宋的燧發槍無論怎麼演變還是不能擺脫它前裝槍的命運,前裝槍都是直接從槍口往內加火藥,然後再裝入彈頭,操作緩慢而且每次的裝藥量不確定,因而射擊效果也不穩定。
而定量的紙殼裝藥無非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式,在這個時代,尚沒有現在這麼先進的加工技術,但是為了使裝彈速度加快,且藥量一定,紙質彈殼就應運而生,最初的紙質彈殼隻使用紙卷成的筒,裏麵裝有火藥,但彈頭與之分別裝入,裝填速度仍較慢。趙禎甚至想把彈頭和火藥一同裝入紙質彈殼內。
但被匠人們否定絕不可能沒有原因,事實上原因很簡單,紙張達不到軍中的需求,紙殼燃燒的不充分,經常產生雜質在槍管之中,用上紙殼裝藥的目的就是為了節省時間,可最後士兵們花費清理的時間往往和普通裝藥一樣,這還為何要加上成本使用紙殼?
熟練的將士們的裝藥精準完全不比紙殼裝藥來了差,所以在沒找到更好的紙張之前,火器營的火槍舍棄紙殼裝藥,但這種方法卻被保存了起來,待有一天找到了合適的紙殼,立刻便可投入使用。
從瞄準到擊發,趙禎隻用了短短的數秒,煙消雲散之後,報靶的士兵出現,高舉著趙禎的靶子大喝:“官家威武,一擊即中!”
趙禎微微點頭,這樣的精準度已經完全能滿足戰場上的需求,何況現在的火槍殺傷並不是靠精準度而進行的,而是靠著大麵積的彈牆。
燧發槍的另一個優勢展現出來,隻需要普通士兵,在簡單的訓練之後便能操縱燧發槍,並且在大宋火器營這般規矩森嚴的地方,每一個步驟,每一個動作都被規定到了極致,堪稱完美!
隻有在這樣高強度的訓練下,才能把燧發槍的威力發揮到最大,三排輪換連射的陣形,更是可以保持彈幕不絕。
13464/4289587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