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零七章後來居上(1 / 2)

當趙禎進入火器營後,李酒便一路上陪同,不敢有一絲怠慢,獻媚的樣子連三才都看不下去,但三才知道,官家不會生氣,李酒實在太過珍惜這個機會,這是他火器營在軍中出頭的希望,換做是自己也要拚命的向官家獻媚才行。

最主要的一點,三才知道李酒和官家的之間的關係,跟隨官家多年,李酒幹什麼官家不知道?

趙禎確實知道李酒的意思,但他依舊是否決了:“火器營還是沒有獨立作戰的可能,至少要和長槍手一起作戰,朕還打算給你們配備陌刀手的,但陌刀手沉重,無法跟上你們的輕裝速度。”

“官家,火器營絕有能力擔當重任!還請官家三思!”

趙禎再次打開帆布,從中取出一柄燧發槍,槍聲依舊順滑,一點毛刺也沒有,甚至還在上麵塗抹了一層蠟以保持它的防水和手感。

槍頭上是一個末端圓環狀的三棱刺刀,此時刺刀向內圓環在外緊緊的套在槍管上,完全不會有問題,這比之前把刺刀別在腰間要好得多,並且攜帶方便。

軍刺的可怕之處便在於它的殺傷性,當錐形刺刀刺入人體之後,其刃間的樋會將空氣引入傷口。

一旦這些空氣進入血管之中並形成空氣栓塞,就將堵塞通往腦部的血管,造成人的腦死亡,開始的時候還有很多人不知道這一點,但隨著不斷用動物做實驗,以及詳細的解刨,大宋的格物學者發現了其中的奧秘。

當然這還不是三菱軍刺唯一致命的地方,除此之外,三棱刺刀造成的傷口難以進行有效的應急處理,因此在戰場上三棱刺刀的殺傷力非常可觀。

和火槍一樣,火器營的將士們追求的是一擊致命,趙禎撫摸著燧發槍的槍身,上麵的日期清晰無比,每一把槍都能追本溯源,尋找到從木材,打磨,鐵料,鑄造等等一係列的參與工匠。

大宋有一套晚輩的責任製度,軍中的器械也大多如此,隻要出現問題,一查一個準,誰也跑不掉!

這是早已建立好的責任製度,同時也是大宋流水作業生產帶來的好處,每個人隻負責製造一塊零件,而最後有專門的人負責拚裝,所以誰也不能掌握完整的工序,除了火器營中的大匠以外。

這次出征火器營的大匠也跟隨前來,在他們眼中,每一柄火槍都是心血和智慧的結晶,都是格物之下神奇的產物。

大宋燧發槍的發展曆史簡直超乎趙禎的想象,華夏百姓的智慧是真的不可小覷,火繩槍的概念出來之後便立刻被取代了,原因很簡單,火繩不易攜帶,而且受到天氣影響,裝彈速度慢等等特點。

華夏的工匠簡直就是精益求精的典範,他們以古老的智慧,瞬間便跨過了火槍發展史的數個階段,進入了燧發槍時代,在這個過程中,趙禎並未參與多少後世智慧進去,而是工匠們自己進行的研發。

當然這歸根結底要得益於趙禎,大宋王朝一來有錢,二來大力扶持,所以工匠可以把心思投入其中,燧發槍很快被發明出來,速度之快,心思之巧妙,讓趙禎大為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