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官家練兵手劄之後,蘇軾才知道為何軍中的將士們要把被子疊的如此整齊,為何所有的用度連刀劍,弩箭的位置都要方向一致。
這還僅僅是開始,蘇軾在手劄中看到了治軍的小竅門,這些小竅門總結在一起,基本便可解決軍中的大多數難題,他用上的改良足球比賽也是出自官家的手劄,隻不過是官家設想還沒來得及用上而已。
在手劄中,官家把這叫“橄欖球”,蘇軾看到了手劄中的圖影,嗯……這球還真的是形似橄欖。
既然來了背嵬軍,蘇軾便打算把自己融入其中,軍中的老兵說練習騎術的最好辦法便是把自己綁在馬上,時間長了,記住了馬的起伏規律,在馬上該怎麼動便心中有數了。
蘇軾摸了摸胯下的老繭,還真是這麼回事,一路上來他的騎術雖然不說有多麼高明,但終究是熟練許都,隻不過不能像楊懷玉一般在馬上閃轉騰挪罷了。
不知為何,蘇軾覺得自己的心變了,原本的他是不屑於什麼高官厚祿的,也是不屑於從軍建功的,但逐漸的他在軍中待的久了,自然而然的把自己當作是軍中的一部分。
瀟灑的性格也隨之收斂許多,一切都把自己和普通士卒放在一個標準之中。除了顯示自己文官身份的帽子沒變,其他的也和軍中的廝殺漢差不多。
前襟被甲胄代替,冰冷的盔甲立領總能蹭得自己臉頰冰涼,下擺太過礙事,便學著楊懷玉的樣子束在腰帶之中,馬背上永遠少不了一把棘輪弩。
楊懷玉的親兵說過,背嵬軍不知何時便會突然衝鋒起來,到時再取兵刃為時已晚,對於這棘輪弩,蘇軾是好奇的,雖然知道它的運作原理,也知道它是如何製成的,但到現在蘇軾也沒放過一箭。
當大軍抵達龍山城外的時候已經天色不早,前軍列隊著裝,他們並非是要攻城而是全副武裝的防衛在軍陣之前,大軍能安營紮寨的時候才是最為脆弱的時候。
後軍同樣這般列隊,隻不過他們除了照看後路以外,還要向兩邊分散謹防側翼,中軍中的一部分士卒便開始了伐木造營。
蘇軾翻身下馬,他雖然不會參與伐木挖坑之類的重活,但卻要時刻觀察軍中的動向,以達到最高的效率,這也是出自官家手劄之中的要訣,效率乃是軍隊的生命。
效率這個詞很有意思,軍隊要有作戰效率,朝廷要有辦公效率,商賈要有經濟效率,等等,蘇軾覺得極好,常常記在心中。
於是背嵬軍的安營紮寨便成了蘇軾提高效率的試驗品,專門的人負責專門的工作,嚴謹挑選,於是便有專人負責伐木,專人挖坑,專人營造,所有的一切都仿佛在同一時間進行,沒有浪費一點時間。
楊懷玉悄然摸到蘇軾的身邊偷看他手中的小冊子:“這便是官家的學問?”
蘇軾隨手合上望直勾勾盯著手劄的楊懷玉道:“你該坐鎮中軍以防萬一…………”
13464/4409715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