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一十章中京道的昨天,今天與明天(上)(1 / 2)

楊懷玉和蘇軾兩人對眼前的龍山城並沒有小覷,雖然並非中京道的州城,但龍山城卻占據了相當優越的地理環境,作為主帥的楊懷玉肯定不會用最適合平原作戰的騎兵去攻城。

蘇軾也不會同意他這麼做,眼下最要緊的便是環繞在龍山城的四周,清除一切能威脅上四軍的契丹散兵遊勇。

他對於背嵬軍的定義相當準確,在蘇軾看來,背嵬軍和大宋所有的兵種都不一樣,這是一支純粹的騎兵部隊,沒有一個步卒夾雜其中,即便是夥夫和戰場上救治傷員的大夫都是騎兵出身。

為了保存馬力,背嵬軍不得已才用上了馬車,否則連這些馬車都是多餘的,沒辦法,大宋的甲胄實在太重了一些,即便是來自大食的強大戰馬也無法長久背負。

何況這些戰馬的本身便附帶有全裝的馬甲,重量已經不輕了,所以,大宋的背嵬軍是一直完全在馬背上前進的軍隊,馬車中存放的都盔甲軍械。

即便是到了晚上,守營巡邏的士兵都以騎兵為主,隻有少量的弩手會在高高的哨塔上警戒。

天寒地凍之中,軍中的帳篷睡袋被從馬車中取出,這些睡袋的內裏都是縫製上毛料的,外麵則是防水防潮的苫布覆蓋,保暖的同時隔絕了寒氣,即便是在地上就寢也不覺寒冷,當然若是地上有些幹草便更好了。

蘇軾細心的在地上鋪好一層幹草,順手把火盆挑的旺一些,帳篷裏很快就溫暖如春了,一腳踢開已經在幹草上“築窩”的楊懷玉,自顧自的把睡袋鋪好鑽進。

“莫要鳩占鵲巢,自己收拾去,一軍之帥也好意思?”

“你我還那般生分作甚?就當是在青樓妓館之中與好友酒後酣睡罷了。”

蘇軾看著不要臉皮的楊懷玉無奈的搖了搖頭,這楊懷玉雖然有些潑皮無賴的架勢,但本性卻是不壞,用父親的話說是可以深交的人物。

蘇軾的性格灑脫也就沒當回事的躺下,溫暖的睡袋裏麵是上好的毛料,一點也感覺不到地上的寒氣。

楊懷玉像個蠶蛹一樣撞了一下蘇軾道:“你是文臣,在朝堂之中的時間比我長,你且說說咱們大宋奪取中京道的好處,咱們不是要一直向北打下東京道連通遼東之地的嗎?怎麼現在有突然調轉馬頭往大定府去了?”

這便是傳統武將的局限,他們極少了解政局的變化,更不會揣摩帝王的意圖,和狄青彭七不同,楊懷玉常年領兵,不是在殿前司就是在侍衛親軍司之類的兩司三衙中轉悠。

要麼便是領兵在外,極少觀察朝中動向,而他家的天波楊府更是在折太君去世後便把朝堂拋在腦後,一心想著安生的賺錢。

虧得楊家一世忠烈,最終也落得如此景象,唯有楊懷玉一人從軍,連他父親楊文廣都不再領兵,從原本定州路副都總管變成了官家身邊的親從官,每日於親衛司中點卯。

官家也因楊懷玉的功績而給折老夫人追封了郡太君之號,這些在朝堂之中算不得什麼秘密,大家心知肚明又心照不宣。

蘇軾望著楊懷玉道:“你這是在問我,我告訴你也就罷了,不過你也要回答我的問題。”

楊懷玉點了點頭:“自是應該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