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也是如此,來賓城完全沒有防備,原本的來賓城守將韓紹文還準備派人援助遷民城,可很快他就發現自己的來賓城前出現了大宋的禁軍,而且數量驚人,約有五萬之眾!
整個來賓城的守軍不過三萬有餘而已,且並不是全部都由契丹士兵組成,其中參雜著大量的五京兵丁。這樣的戰力如何守城?可笑他還準備援助遷民城,此時能守住自己的來賓城就算不錯了!
自始自終韓紹文都不明白宋軍是如何逼近來賓城的,這五萬大軍一路上完全沒有消息傳來,難道設立的堡寨都是死人不成?!
堡寨的作用其實很簡單,即使登高遠望,瞧見有敵軍進犯便以最快的速度飛報附近的州城而已,別的也沒什麼作用,難道還指望這數百人拖延大軍攻伐不成?
但韓紹文也不瞧瞧自己用的是什麼人?南來投軍!戰力本就低下,而且沒有一身過硬的本事,即便是率先逃走,也根本沒有機會,再說大宋的斥候早已發現這些堡寨,豈能讓他們輕易走脫?
這些宋軍對於韓紹文和來賓城的軍民來說幾乎是一夜之間突然出現的,因為有遷民城在前,他們並不擔心自己的來賓城的安危,甚至還打算援助遷民城。
可在一夜之間,大宋的軍營便出現在來賓城外,大片大片以墨綠色苫布所組成的營帳猶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
其實早在大宋的軍隊還在行進之中,宋軍的斥侯兵就已經把前方可能紮營的地方詳細奏報給主將王鐵鞭。
戰場上的安營紮寨也不像通常所想的那麼簡單,宋軍的軍營四周最少要圍起一道臨時的木牆,所以在紮營之地的四周必須要有樹林,這對地點的選擇尤為重要,非經驗豐富的斥候無法做到。
先砍兩排樹幹,一排長一排短,把樹幹底下燒焦以後埋二分之一入土,長樹幹排成緊密的一排在外,短樹幹排成一排在內,然後在兩排樹幹之間架上木板,分為上下兩層,這樣長樹幹長出的部分就成為護牆,木板上層可以讓士兵巡邏放哨,下層可以存放防禦武器和讓士兵休息。
宋軍的一個小隊是五十名士兵再加上隊長隊副各一,紮營的時候也是如此,大家的營帳兩兩相對,在營帳的周圍和營區之間要挖排水溝,以防雨水倒灌,或是更為嚴重的火燒連營,排水溝有的時候也是防火溝。
軍中嚴禁士兵在各個營區之間亂竄,本營區以內也不許各個帳篷亂跑。每個營區之中還要挖一個公共廁所,在大宋的兵法中對於軍營衛生也非常重視,不厭其煩的強調廁所挖的位置非常重要。
首先要離水源和貯藏糧食的地方遠遠的,要離營房有一定的距離,但不能太遠,以免上廁所的官兵不能及時歸隊,當然也不能太近。
宋軍的軍營還非常重視防疫,比如人和牲口所產生的垃圾要及時掩埋焚燒,重病患者和傳染病患者要隔離等等。
這一切複雜的事情王鐵鞭以及他所率領的捧日軍隻用了短短的一夜功夫便已經做好,木頭是在白天便悄悄砍伐的,同樣的大宋的戰車也作為營地圍牆的一部分,上麵那些可以旋轉的勁弩成為駐守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