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六章騎兵的序曲(1 / 2)

楊懷玉的南路軍以及楊仲賢的西路軍保護中軍的側翼,這是保護軍陣的最好方法,這兩軍都是步卒較多,騎兵偏少,作為穩固陣腳的所在再好不過。

西路軍的鋼鋒騎兵已經被狄青要走了,南路軍中的騎兵也是如此,對於現在的他們來說,騎兵已經並非重要的存在,他們的主要任務便是穩定軍陣。

步卒穩定軍陣,騎兵的作用便很明顯了,狄青用他們組成對付興慶府合圍之兵的利刃,一旦西夏打算內外合圍夾擊大宋,狄青手中的騎兵便會出擊,擊潰沒藏訛龐的策應。

大宋的騎兵依然采用複合模式,並非單一的重騎兵,而是多種多樣的騎兵混合作戰,在戰術思想上便並非固步自封,吸取曆代騎兵作戰的特點加以運用。

當然在這個騎兵統治戰場的時代,步兵並非沒有建樹,這主要看如何去使用他們,趙禎把步兵打造成以兵團作戰為主,衝鋒利用他們的穩固,紮紮實實的與敵人對抗,兵陣不亂即使無敵。

隨著狄青的一聲令下,東路軍也是完全有騎兵組成的大宋中軍開始忙活了,相比任何一個時代的戰爭,大宋的戰陣都是最為奇怪的,兩翼並非是移動最快的騎兵,而是以穩紮穩打著稱的步兵,反倒是如快若奔雷的騎兵在軍陣之中充當中軍。

獨特的戰術顯然連西夏人也想不到,來自大陷穀的伏兵一下子撞擊在大宋的側翼上,以騎兵對步兵本應當是最為相克的,騎兵擁有強大的衝擊力對步卒造成致命的威脅,但如果攻城拔寨就顯然力不從心。

雖然大宋軍陣在平地上,但卻依然如城寨般難以攻取,鐵蒺藜,陷馬坑,絆馬索,拒馬槍,棘輪弩,無不形成一道道看不見的城牆險要,西夏人在撞入大宋軍陣的時候便是死傷慘重,鐵蒺藜的威力得到體現,戰馬嘶鳴著倒地,更多的鐵蒺藜刺入戰馬的身體,讓它不堪再戰。

深深的陷馬坑自不用說,戰馬突然墮入其中往往是人仰馬翻,尖銳的木刺在強大的慣性下洞穿西夏人的身體,慘號聲不絕於耳,一時間這陷馬坑中恍若人間地獄。

四道防線之後還有身著重甲手持陌刀的大宋陌刀陣,以及連連不絕的箭雨,所謂的騎兵克製步兵的說法也是要分情況的,比如有著完全準備的大宋步卒,在對抗騎兵的時候反而占據了優勢,並且軍中還有一支少見的鉤鐮槍隊,他們是大宋步卒中專門對付騎兵的士卒。

鉤鎌槍是在槍頭鋒刃上有一個倒鉤的長槍。槍長七尺二寸,其中槍頭為八寸。槍頭上尖銳,其下部有側向突出之倒鉤,鉤尖內曲。

槍杆長六尺,粗圓徑為四寸,以木製成,杆尾有鐵鐏,長四寸。鉤鎌槍的槍頭和普通長槍一樣,起到刺殺作用,側麵的倒鉤則既可以用來砍殺敵人,也可以在地上橫割馬腿,從而迫使敵軍落馬,創造戰機。

西夏人在大宋的側翼並沒有占到什麼便宜,反而是被宋軍殺傷無數,大宋的步卒可不似騎兵,這是他們難得獲取戰功的機會,想要出人頭地,全靠戰功墊底,即便是軍中的指揮,虞侯,小校都要靠軍功轉價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