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美國國內也迫切要求盡快結束衝突。因此,通過這場辯論,許多人對政府的遠東政策逐漸表示了理解,非但不支持麥克阿瑟,而且開始同情起杜魯門來。有報告說:“這次辯論的主要價值可能是它起到了安全閥或避雷針的作用,可以緩解公眾的緊張情緒。”
民意測驗表明,在聽證會之初,人們還有濃厚的興趣,但後來就有些不耐煩了,而且麥克阿瑟的聲望也有下降趨勢。
1952年,又到了美國的大選年,共和黨人塔夫脫一如既往仍躍躍欲試。但共和黨內一些有識之士都認為,如果保守的塔夫脫獲得提名,那麼可以肯定任何民主黨候選人都會很輕易地戰勝他,就像20年來所有運氣不佳的共和黨候選人一樣。另外,共和黨人還擔心,如果民主黨再次執政,美國就會沿著“社會主義道路”走得更遠。因此,他們開始尋找新的最有可能獲勝的人選。最後,他們選擇了當時任北約總司令的為人謙遜、平易、寬厚而正派的艾森豪威爾。艾森豪威爾不像他的老上司麥克阿瑟那樣愛出風頭、派性十足。他是個受到各階層敬重和喜愛、甚至為民主黨所接受的人物。最初,艾森豪威爾表示不會主動去謀求總統職位,但也不會拒絕更高職責的召喚。這表示他有意於競選,於是共和黨內一些中堅人物便開始為他組織競選活動。在這種情況下,塔夫脫為尋求支持來找麥克阿瑟,麥克阿瑟熱情地接待了他,並對他說:“在過去的艱難歲月裏,您給了共和黨如此堅強有力的領導,以致您被全國稱作‘共和黨先生’。而我感到,對黨來說,如果現在不能團結在您的周圍以迎接即將來臨的嚴峻考驗,那就如同在戰鬥打響之際換將一樣,是難以想像的背叛行為。”
但麥克阿瑟的支持也無助於增加塔夫脫的競選籌碼。6月初,艾森豪威爾卸去北約總司令之職,回國親自參加競選,並在許多州的預選中擊敗了塔夫脫。於是,塔夫脫又來找麥克阿瑟,讓後者充當他的競選夥伴,並許以“武裝部隊副總司令”的頭銜。一直抱有政治野心的麥克阿瑟,當然欣然接受了這一建議。
7月7日,共和黨在芝加哥舉行全國代表大會,麥克阿瑟被推舉在會上作主旨講話。像1944年一樣,他又成了一匹黑馬,大有一爆冷門之機會。然而,令他的支持者失望的是,這一機會很快就被他那冗長而索然無味的陳詞濫調給葬送掉了。他的講話華而不實、慢條斯理,一提到上帝語調就升高一級,然後又降下來,使人聽起來既掃興又不舒服,“就是覺得沒勁。”到後來,代表們越來越不耐煩和心不在焉了,有的咳嗽,有的議論,有的上廁所,有的轉來轉去拉選票。他的講話被淹沒在一片嘈雜聲中,場麵十分令人尷尬,盡管他不斷提高聲音以吸引聽眾,但無濟於事。一年前他在國會聯席會議上發表“老兵不死”的演說時那種神奇魔力、那種震撼人心的場麵,已一去不複返了。本想露一手、結果卻砸了鍋的麥克阿瑟在講完話後,心情沉重地悄悄離開會場返回紐約。但他仍心存一線希望,等待大會的投票結果,並讓“巴丹”號停在機場跑道上,準備隨時再把他送回去。但在7月11日的第一輪投票中,艾森豪威爾即得了614票,塔夫脫500票,麥克阿瑟隻得10票。就這樣,他的美夢再次成為泡影,而他過去的副官——艾森豪威爾卻獲得了提名,並最終在11月的大選中當選為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