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原是個統一的國家,1905年日俄戰爭後淪為日本的保護國,1910年被日本正式吞並。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苦難深重的朝鮮人民才從日本的奴役下解放出來。但不幸的是,這個半島隨即又被人為地分成南北兩個部分,以北緯38度為界分別由美軍和蘇軍進駐,接受日軍投降。然而,就是這條最初並不引人注意的臨時劃定的受降線,後來卻不知不覺地變成了南北朝鮮的政治分界線,多少悲壯的戰爭場麵和尖銳的政治鬥爭都是圍繞著這條線展開的。
關於朝鮮的獨立問題,早在大戰期間的開羅會議和波茨坦會議上,各大國即給予了保證。在戰後1945年12月召開的莫斯科外長會議上,蘇、美、英三國再次確定了使朝鮮獨立的方針,並提出建立統一的朝鮮臨時民主政府。但隨著冷戰時期的到來,美蘇之間在朝鮮問題上嚴重對立,致使朝鮮的獨立一拖再拖,始終未能如願以償。
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麥克阿瑟命令美軍第24軍占領了三八線以南的朝鮮。日本投降兩天後,一支先遣部隊於9月4日乘飛機到達,他們在金浦機場降落。4天後,第24軍主力乘船抵達漢城的小海港仁川。在日本忙得不可開交的麥克阿瑟授權第24軍軍長霍奇處理南朝鮮的一切事物。在異常混亂的情況下,美國於1948年5月在南朝鮮導演了一出單獨選舉,組成國民議會。8月15日,以李承晚為總統的大韓民國正式宣告成立。
北朝鮮針鋒相對,於8月25日選舉成立最高人民會議,9月9日組成以金日成為首相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這樣,朝鮮以分裂為代價終於獲得了獨立。就是說,朝鮮雖作為一個民族獲得了獨立,但其國土卻分裂了。不久,美蘇軍隊先後撤出朝鮮半島,但均留下一批軍事顧問人員幫助組建軍隊。
南北朝鮮政權分別成立後,雙方都宣稱對整個朝鮮擁有統轄權,都在進行統一的準備。北朝鮮曾主張在沒有任何外國幹涉的條件下舉行全朝鮮普選,實現自主和平統一。南朝鮮則堅持“北進統一”的政策,並積極擴充軍備,加緊戰爭準備。至1949年8月,南朝鮮軍總兵力已達8個師共9.8萬人,擁有裝甲車27輛、火炮89門、飛機32架。麵對南朝鮮的武力威脅,北朝鮮也做了相應的準備,決心針鋒相對,必要時以民族解放戰爭完成祖國統一。至戰爭爆發前,朝鮮人民軍發展到10個師共13.5萬人,擁有坦克150輛、火炮600門、飛機180架。兩相對比,優勢顯然在北朝鮮一方。南朝鮮自知力量不足,曾指望美國給予更多的軍援,特別是大口徑火炮、坦克和飛機等進攻性武器。但由於美國政府當時正忙於歐洲的防務,無暇他顧,而且認為朝鮮的戰略價值不大,不想過多地卷入朝鮮事務,因此對擴充南朝鮮的軍力不很積極。麥克阿瑟在韓國成立前曾負責那裏的一切事務,但由於當時南朝鮮處於被占領狀態,因此他對武裝南朝鮮人也不甚熱心。韓國成立後,他在那裏的任務隻限於向駐韓美軍提供補給和在出現緊急情況時撤出美國僑民。
從1950年初起,朝鮮南北雙方在三八線上不斷發生武裝衝突,局勢日趨惡化,戰爭一觸即發。直到這時,美國政府開始認識到朝鮮形勢的嚴重性,轉而積極扶植南朝鮮的軍事力量,於1月26日同南朝鮮簽訂了《美韓聯防互助協定》。但由於國會從中作梗,政府的這一政策未能得到有效執行。盡管援韓計劃受到阻撓,但杜魯門政府不放棄南朝鮮的方針已定。6月18日,美國國務卿顧問杜勒斯前往南朝鮮視察三八線。第二天,他在南朝鮮國會發表演說,聲稱:“美國將在物質上和道義上援助韓國……隻要你們在人類自由這一偉大曆程中繼續發揮出色的作用,那麼,你們絕不會是孤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