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首先作出回應或製訂出計劃?
避免可能的衝突?
……
2.我因不果斷失去了什麼?
獨立?
做決定的權利?
人際關係中的誠實?
對自己權利、意願的決定?
影響他人決定、要求和期望的能力?
……
3.保持不果斷,所得是否超過所失?
如果是,為什麼?
如果不是,我是否想通過“果斷”來改變呢?
在目前的處境或生活中,我是否能夠獲得支持、理解與合作?
……
四、常見的對果斷的認識誤區
1.有關謙虛的認識誤區
如果你對自己說這樣的話“對所有的事謙虛都是好的”,那你就有這樣的信念。如果你相信上麵的話,任何時候你都不願說自己好,而別人稱讚你時,不會感到不舒服,你會對自己非常嚴格,並在公眾麵前貶低自己,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毫無疑問你會經常感到抑鬱。
2.有關好朋友的認識誤區
如果你對自己說“他應該知道我不想那樣”或“她不應該明白我為什麼那樣說”,那你就有這種信念。你真正想說的是“他應該能夠知道我在想什麼”。這種錯誤的假定是別人在任何時間對每一件事情都能知道你的想法。
有必要記住你認為重要的東西可能對別人來說並不一定重要。比如你可能覺得守時很重要,如果一個朋友約會遲到了,你也許會對自己說“如果他重視我的話,他會準時來的”,但是你的朋友可能認為守時和是否重視你沒有關係。守時在他的生活中可能隻是一個不太重要的因素。在這種情況下他可能不明白你為什麼生氣。解決這種問題的合理方法是開放式的討論。當然,你不能總按自己的方式,但你至少要讓你的朋友知道什麼對你重要,並且你不應再認為他們“知道你在想什麼”。
3.有關焦慮的認識誤區
如果你對自己說“任何時候焦慮都是不體麵和愚蠢的”,那你就有這樣的信念。這種說法忽略了有些情況下任何人都會焦慮。如果你相信這種信念,你將避免使自己進入那種可能使你焦慮的環境,這樣你將錯過生活中的很多重要的事情。當然,有諷刺意味的是,當你結束這種受限的生活時,少數的事情也會使你焦慮,因此你並沒有真正地避免過焦慮。許多情況下(特別是第一次),你應該果斷地告訴自己,此時出現焦慮是正常的。
4.有關義務的認識誤區
如果你說“如果是真正的朋友,讓我幫忙我就必須同意”,那你就有這種信念。你也想同樣要求朋友,即如果你讓朋友幫忙,你希望如果是真正的朋友,他就應該答應。這樣,你要求或給予幫助時都會感到不舒服,因為你根本沒有選擇。也就是說,當有人請你幫忙時你會很生氣,因為你不能說不。同樣,你也不能請別人幫忙,因為你認為他們也不能說不。
5.性別角色的認識誤區
如果你說“我不能那樣做,因為那不是女人(或男人)幹的”,你就會有這種信念。你會把自己真正想做的、想說的或感覺到的同目前社會上女性或男性應該做什麼混淆起來。
請記住,性別角色很少指自然中的男女,而是指目前社會中對性別所持的觀點。這種觀點因時代和國家不同而變化。如果你決定了什麼對你是對的,而不是別人所期望的,你就會心情平靜。不要陷入讓別人用你的性別來決定他們想讓你怎麼做的泥潭中去。
五、你的果斷權利項目
我有權利判定自己做什麼和想什麼
我有權利不為我的行為找原因和借口
我有權利不為他人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負責
我有權利改變想法
我有權利犯一些錯誤
我有權利說“我不知道”
我有自己作決定的權利
我有權利說“我不懂”
我有權利說“我無所謂”
我有權利說“不”而不感到內疚
六、確定在苦難情況下你的權利
這種情況下我的權利是什麼?
我的權利是否違法?如果是,為什麼?
方法四為人正直
所有迫使你違背諾言、喪失自尊、仇恨別人、懷疑、詛咒、虛偽或任何見不得人的事都不要去做。
-馬科斯若留斯·奧
我們先來看一個故事:有一位叫黎順的大學生家裏很窮,可是他仍努力學習,並且在高考中奪得當地狀元。然而高昂的學費使這貧困的家庭愁眉不展。這時當地一家藥廠商找到了他,讓他代言其廣告,並且宣稱是喝了他們所生產的口服液才取得佳績。黎順不同意,說這樣會喪失了做人的原則。
的確,做人要有原則。雖然每個人的生活環境不同,文化層次不同,但是,在內心深處,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做人標準。在黎順的身上,我看到了他的正直,這也正是做人的基本原則。
做人,最需要的就是正直。
正直的價值觀念在中國曆史上是相當深厚的。它一直是我國自法產生以來的重要的法的價值觀念之一,從法字的最初結構中就不難找到觀念的原始依據。“法”字中國古代寫作“灋”。其中的“廌”是傳說中遠古時代的一種獨角神獸,它生性正直,有著明辨是非、判斷曲直的神性,在人們發生糾紛時,就由其裁決。從現在看來,這字顯然被賦予了法的正直而無偏頗的價值內涵。所以說,正直是做人的基本原則這項觀念從古至今在人們思想上的地位不可撼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