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後記(2)(2 / 3)

最後,我還要開出一個長長的感謝名單。這些要提到的人,在論文的研究和寫作過程中,有的給了我幫助,有的給了我啟發,還有的給了我動力。

我首先要感謝我的博士生導師嚴清華教授,他的建議使論文最後得以完成。

更重要的是,他多年來對經濟思想史研究所形成看問題的方法和對眾多經濟現象獨特的觀察視角傳遞給了我。可以說,這才是我攻讀經濟學博士最大的收獲。嚴老師對學生從來不會說你應該做什麼或你不應該做什麼,同樣,你也不要奢望從他那裏得到多麼熱烈的表揚或多麼激烈的批評。如果不經意碰到他的提醒,這時你一定不要認為無所謂,那是你必須應該做什麼了;或者不經意碰到他說“不錯”、“不好”,這是他在表揚或者批評你了。嚴老師曾經對我說,搞經濟學研究要研究曆史,要學好數學。博士論文答辯結束之後,我曾小心謹慎地問嚴老師,論文質量如何,嚴老師頭也不抬地說了句“不錯”,這讓我高興了好久。

我要感謝任金州教授。任老師是我的碩士研究生導師,他最早對數字電視、互聯網的關注啟發我研究數字新媒體。也正是因為他的引導,才有了後來我的出國留學和這篇經濟學博士論文。任老師從來不幹預學生的選擇,相反,總是支持和尊重。他認為興趣很重要,在一個研究領域,你如果既能收獲快樂,又能收獲成果,這是非常美妙的事情。值得一提的是,任老師總是在我最困難的時候給我幫助,正是借著這份幫助我才一步一步走到現在。這麼多年來,苦於沒有機會說出口,但我心裏一直裝著這份感謝。

感謝長江學者胡智鋒教授對我的關注和啟發。認識胡老師是在十六年前的一個下午,我在經濟日報社實習快結束的時候,我和我的同學羅振宇慕名去拜訪他。

我和羅振宇都屬於塊頭很大的那種,後來回憶這起拜訪,胡智鋒總是開玩笑地說:“我聽到走廊裏響起蹬蹬蹬蹬的聲音,我還以為出什麼事呢?”胡老師當時住筒子樓,在堆滿書的那間小房子裏接待我們。那次會談,對我們是一次思想啟蒙,也是一次人生引路。後來,我和羅振宇都成了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的研究生。羅振宇後來走了實踐的路,成了中央電視台《對話》和《經濟與法》欄目的製片人,我走了學術的路。十多年來,幾乎每隔一段時間,我都要去見胡老師長談一次,對於媒體實踐,對於學術研究,他的真知灼見總給我啟發。作為《現代傳播》的主編,每次見麵的時候,他總催我要論文,但遺憾的是,到現在為止,我一篇論文都沒有交。當然,不是寫不出來,而是一直沒有滿意的。我不想交給胡老師的第一份作業是水貨,這樣會愧對老師十多年的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