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同樣適用於經濟學的研究。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即經驗的研究方法或實證的研究方法是包括定性和定量兩個部分的。國內傳播學研究現在經常把“經驗的方法”、“實證的方法”、“定性的方法”、“定量的方法”等幾個概念搞混。由於經濟學家不滿意所收集樣本的局限,定量的“數理邏輯的分析方法”開始時髦起來,耶魯大學陳誌武教授的解釋是:以數理邏輯為基礎的經濟學模型研究可以檢驗一些理念的內在邏輯一致性以及推演出經濟決策的各種後果。這種分析成本最低,不需要直接拿社會做實驗。對於做經濟學博士論文必須要用數學,我是有自己的看法的。林毅夫教授強調數學工具重要性的同時,他還指出:“數學模型是邏輯表示的一種方式,但並不是唯一的方式。如果說隻有懂得用數學構建模型才能成為經濟學家,那麼,像斯密、李嘉圖、哈耶克、科斯、諾斯等都稱不上是經濟學家?”對此我很認同。我的看法是,數學對於經濟學很重要,但是定性的研究方法也同樣重要。“中國傳媒產業結構升級的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定性的研究方法。由於本人文科出身,盡管在華中科技大學也學了一年高等數學,但畢業之後早已還給老師了,論文中並沒有使用數理邏輯的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研究的科學性,對此我甚為遺憾。
中國傳媒產業結構升級研究屬於典型的應用研究。“以前,中國的經濟學多注重理論研究,應用研究很少。近20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市場化轉型,一些新的經濟現象和現實問題逐漸出現,應用研究開始成為主流。”嚴清華教授說。或許是受研究風氣的影響,早先我是非常討厭理論研究的。在寫這篇論文的過程中,我的一個切身的體會就是,如果理論基礎不紮實,應用研究也就淺嚐輒止,很難深入。耶魯大學經濟係副教授方漢明說:“美國經濟學界對理論(Theoretical)和經驗(Empirical)研究都很重視。一般的經濟學家要麼從事純理論或應用研究,要麼從事經驗研究;但最近十年來能兩樣都做,因而能將理論和數據結合起來的學者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我對經濟學的研究是從傳播學切入的,回到傳播學本身,也是一樣。
我計劃本書出版之後,花五年左右的時間做一做理論研究,德國的尼克拉斯·盧曼(Nikolas Luhman)就是我選定的一個研究對象。
在這裏,我附帶說一句,國內學術界有人否認應用研究的理論性。我記得2009年底,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對外傳播理論研討會,與會的一位教授就質疑應用研究的理論性。“理論”一詞來自希臘語“Theoria”,構建理論的目的是為了解釋事實和現象。理論的差別主要從深度和廣度兩個層麵體現出來。一個理論的覆蓋麵和複雜性越高,它也就越難以經驗證明。最低級別的理論是經驗規律的觀察。即現象描述,不能解釋因果關係。其次是時間和空間都有限製的理論,如關於20世紀90年代中國電視使用的規律研究。緊接著是中等廣度的理論,如普遍的電視使用規律。有最大覆蓋麵的理論,如係統理論或者傳播行為理論。還有社會科學中所謂的“宏理論”,它主要研究一個理論是什麼以及理論建構的目標等。顯然,質疑應用研究理論性的學者隻看到了後兩種理論,而沒有看到前麵的理論。
由於有長達五六年的研究做鋪墊,論文的寫作相對比較輕鬆。盡管如此,長達一年的寫作也並非那麼好過,其中的酸甜苦辣隻有自己清楚。論文大約在4月中旬完稿。當我對著電腦敲完最後一個字符的時候,已經是淩晨三點。不知何時,屋外起了大風。看到散落在書房裏亂七八糟的資料,我的心情有點釋然,也有點遺憾。釋然的是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做完了這篇論文;遺憾的是創新太少,應該還可以更多。或許興奮的緣故,那晚,我輾轉反側幾乎沒有入眠。夫人怕驚擾我的睡眠,小心翼翼地在廚房裏張羅早餐,見我起來,問是否已經“大結局”了。我點了點頭,對於夫人的“關切”,幾個月來我最是恐懼,這次,我終於可以坦然相告了。此時,夫人已有身孕五個足月,看我整天憋在書房裏,麵對我的恐懼,她總是開玩笑說,不會等到寶寶降生吧。在這裏,我要感謝夫人,感謝她的嘮叨和催促,感謝她在我撰寫論文期間為家庭承擔的經濟壓力和繁瑣家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