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帽兒山的傳說(2 / 2)

聽著佛爺一番誠懇的言辭,令我不禁心存感激,連番致謝後走進了宿舍,獵鷹等人見我們二人有說有笑的走了進來,也一掃臉上的陰霾迎了上來。

獵鷹看了眼佛爺,又看了看我說道:

“看來你們已經達成了共識,那我就不多說了,咱們何時出發?”

看著獵鷹,佛爺的臉上又露出了和藹的笑容,隨即說道:

“隻要你們需要,隨時都可以。”

“好!那咱們收拾一下,立刻動身。”

一路上,聽著佛爺的講述,讓我們對帽兒山的地理位置及地貌有了大概的了解。帽兒山主峰海拔805米,是一座險峻秀麗的山峰,它的形狀就像一頂尖尖的氈帽,相傳是神仙的帽子掉落在此而變成峰,故此得名“帽兒山”。

據說,帽兒山山勢險峻陡峭,隻有北坡有一條林間小路,可攀登至山頂。每當春夏季節,登上頂峰極目遠眺,四周群山起伏,樹海鬱鬱蔥蔥;山下阿什河蜿蜒流淌,河水清澈;山間綠樹濃蔭,鳥語花香景色秀麗。可我們此行正值深秋,過眼之處已無綠色,到處都是灰蒙蒙的顏色和光禿禿的樹林,想必那翻美景是與我們無緣了。

令我對那座山峰感興趣的並不在此,而是是佛爺向我們講述的那一段有關帽兒山的古老傳說:

相傳有位挖“棒槌”(意思是指洗衣服用的木棒)的老人,在帽兒山南坡的石縫邊聽見此山有聲音。他往石縫內一瞧,看到了一匹金馬駒正拉著一個石磨,磨出來的都是金豆子,可石縫太窄,他怎麼也進不去,急得團團轉。

第二天,他便約了幾個親朋好友上山來看,誰知石縫合上了,他們隻好敗興而歸。這件事傳到了一個南方來探寶人的耳朵裏,他有雙慧眼,能看地三尺。他來到山上,隔著石頭往裏一看,果然如此,可怎樣才能打開石縫呢?他整天圍著山找啊找,可什麼也沒有發現,但他毫不灰心。

一天,他走進山腳下一個種菜老人的庭院裏,看見一株大瓠瓜,青枝綠葉,長得十分茂盛,兩個大青瓜掛在架子上,他高興極了。於是,他向老人出重金買下,說好不等他回來不能摘瓜。霜降到了,老人怕瓜受凍,把瓜摘下收藏起來。不久,探寶人回來一看,連忙叫苦不迭。

原來,那兩個大瓜就是打開石縫的鑰匙。但他仍不死心,就把兩個大瓜拿到山上的石縫處,他先拿起一個,對準石縫敲了三下,瓜被敲碎了,山並沒有開,他又拿起另一個對準石縫敲起來,敲到第二下,石縫動了一下又合上了,瓜又敲碎了。就在這時,轟隆隆一聲巨響,從山的北麵湧出水來,奔流不止。那人一看不好,便逃得無影無蹤了。

後來,幾個老道聽說帽兒山是鎮東海一角的神山,怕出大亂子,就在山角下修了一座廟,名叫“太和宮”。每天燒香念經,四時不斷,那股水也長流不斷,彙成了阿什河,此地也就成了遠近聞名的老道溝。

雖然是傳說但無形中卻給帽兒山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我坐在車窗旁看著遠處那座離我們漸行漸近的帽兒山,那頂如氈帽狀的山峰在我們眼前變的越來越高大清晰起來。

在旁人眼中那裏也許美如畫卷,但在我的眼裏,那裏卻是關押著藍萱的地獄,真的很難想象,在美麗外表的掩蓋下卻是那麼極為陰暗可怕的一幕。不知道那古墓的入口是不是真如傳說中的那樣無跡可尋,我拉回思緒,聽到強子仍喋喋不休的追問著佛爺,

“老爺子,您說的那個傳說有多少成分是真的啊!還有,當初你們找到那個古墓時,裏麵是不是真的有會磨金豆子的金馬駒啊!”

聽著強子的疑問,佛爺隻是笑而不語,見強子還要繼續追問,我敲著強子的腦袋訓道:

“一聽到金子你就來了精神,你直接掉錢眼兒裏得了!佛爺,他就這副德性您甭理他。”

佛爺擺了擺手笑道:

“沒關係,這小兄弟的性格我倒是很喜歡。不過傳說也隻不過是傳說而已,但是這個傳說中所提到的老道溝卻是我們要去找的地方。”

“噢?我們不是要上山嗎?”

佛爺搖了搖頭道:

“雖然我也沒來過這裏,但是我清楚的記得,那次組織內的人回來報告古墓信息時提起過,那山腹中的古墓入口並不在山上,而是老道溝中的阿什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