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起義
1929年12月11日,中國共產黨人張雲逸、韋拔群、鄧小平等,利用國民黨俞作柏和李明瑞同蔣介石之間的戰爭失敗後的混亂形勢,在廣西右江百色縣領導警備第四大隊、教導隊和右江農民軍發動了起義。成立了以張雲逸任軍長、鄧小平任政委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建立右江蘇維埃政府。此次起義,即稱為百色起義。
古田會議
根據中央九月來信(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發出的由陳毅起草、周恩來審定的致紅四軍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來信”。信中肯定了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明確規定了紅軍由前委指揮,改黨代表為政治委員;要求紅四軍官兵維護朱、毛領導,明確毛澤東仍任前委書記)的精神,1929年12月28—29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九次黨代會,在福建省上杭縣的古田村召開,即古田會議。這次會議總結了紅四軍成立以來軍隊建設方麵的經驗教訓,重申了黨對紅軍實行絕對領導的原則,解決了如何把一支以農民為主要成分的軍隊建設成共產黨領導下的新型人民軍隊這一問題。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簡稱左聯,是一個現代文藝團體。1928—1929年間一致通過以提倡和發展無產階級文學作為共同要求的革命文學論爭,並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進行了傳播,提高了革命作家的思想理論水平。
1930年3月2日在上海中華藝術大學舉行成立大會。到會的有龔冰廬、馮乃超、陶晶孫、孟超、洪靈菲、邱韻鐸、莞爾、夏衍、潘漢年、魯迅、周全平、戴平萬、鬱達夫、李初梨、彭康、柔石等40多人。
中原大戰
這是1930年5—11月,蔣介石和閻係閻錫山、馮係馮玉祥、桂係李宗仁之間的戰爭。由於戰爭場地主要在地處中原的河南省及其鄰近地區,因此,稱“中原大戰”。
這場戰爭經曆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蔣軍攻占了河南歸德(今商丘)等地,桂軍和閻軍先後占領長沙﹑濟南,蔣軍撤守魯西南和豫南漯河地區;第二階段反蔣各派在北平(今北京)召開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擴大會議,宣布成立以閻錫山為主席的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對峙,不過他們的戰況愈下:至8月下旬津浦路戰場閻軍失去濟南,戰局迅速轉向利於蔣軍的方麵。第三階段,9月18日,張學良通電擁蔣,張率東北軍入關占領了平﹑津、河北,反蔣聯軍迅速瓦解,不久就煙消雲散。11月4日,閻錫山、馮玉祥通電下野,張學良出麵收編其部隊。
九一八事變
1931年9月18日,在中國東北爆發的一次軍事衝突和政治事件,衝突雙方是中國東北軍和日本關東軍。史稱 九一八事變,日方稱為“滿洲事變”( 當時中國東北地區稱為滿洲)。
9月18日22時20分,七名日軍炸毀了南滿鐵路柳條湖一段。以此為信號,早已磨刀霍霍的日軍迅速向正在酣睡中的東北軍駐守大營發起進攻;23時46分,日軍花穀正以土肥原的名義給旅順關東軍司令部發出電報,謊稱中國軍隊破壞了沈陽北部北大營西側的鐵路,襲擊日本守備隊,日中兩軍在衝突中。
9月19日晨6時30分,日軍占領沈陽城;19日長春淪陷;22日,吉林淪陷。至此,東三省陷入日本人的鐵蹄下。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是1931年11月7日,中國共產黨建立的以“推動革命鬥爭、代表人民利益”為目的的臨時中央政府,首都在江西瑞金。由毛澤東任“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周恩來、朱德等63人組成執行委員會成員。其終結於1937年9月6日,由於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建立在中華民國境內,因此,也被中華民國政府視為武裝叛亂割據政權。
731部隊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在哈爾濱以南的平方(地名)為生物細菌戰組建的特種細菌和人體研究部隊,稱之為“滿洲第731部隊”。
平房區,是當時傀儡政權滿洲國的一部分,731部隊在那兒偽裝成一個水淨化部隊。據相關研究者認為超過約有1萬名中國人、朝鮮人以及聯軍戰俘在731部隊的試驗中被害。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前夕,731部隊殺害了全部在押人員,並銷毀其他罪證,以免暴露其跟細菌武器有關的滔天罪惡。並在在逃之際,放出了大量染有鼠疫菌的鼠,這造成了平房區1946年的大麵積鼠疫。
馬占山抗日
馬占山(1885—1950),吉林懷德人,1911年當兵投入清軍。九一八事變後,受命擔任黑龍江省主席兼東北邊防軍駐該省副司令,奮起領導了從11月4日開始到19日結束的江橋抗戰。在日軍激烈的進攻下,部隊傷亡過重,馬占山下令退出全省,並電告北平,黑龍江淪陷。1932年4月,馬占山率部隊再次舉起了抗日義旗,開始他的抗日戰爭。
一·二八 抗戰
一·二八 抗戰,指的是1932年1月28日—3月3日,中國國民黨軍隊抗擊侵華日軍進犯上海的作戰,又稱一·二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關東軍為掩護炮製偽滿洲國傀儡政府的陰謀,蓄謀在上海製造事端。由田中隆吉與女間諜川島芳子策劃,於1932年1月18—27日,屢屢製造事端,以此為借口頻繁挑釁、提出各種無理要求,並於28日晚突襲閘北,攻占了天通庵車站和上海火車北站。
悲憤異常的上海軍民,在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的領導下奮起抗戰,29日奪回了天通庵車站和上海北站。在這場抗戰中,軍民浴血奮戰,使敵三易主將,數次增兵,死傷逾萬。但後由於守軍寡不敵眾,防線終被日軍從翼側突破而被迫撤退。
《塘沽協定》
這是一份國民黨政府與日本侵略者簽訂的停戰協定。
1933年5月31日國民黨政府派熊斌與日本代表岡村寧次,在塘沽就停戰一事簽訂協定。該協定規定中國軍隊撤至延慶、通州、寶坻、蘆台所連之線以南、以西的地區,其以北、以東到長城沿線為武裝區,這實際上承認了日本對東北、熱河的占領,同時劃綏東、察北、冀東為日軍自由出入地區。
紅軍第四、五次反圍剿
1933年2—3月,蔣介石調集了50萬大軍,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第四次“圍剿”。朱德、周恩來率領江西紅軍,在吸收前三次反圍剿勝利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占據有利地形,誘敵深入,采取聲東擊西、大兵團伏擊和集中優勢兵力圍殲等戰術,紅軍以少勝多取得勝利。
1933年10月,蔣介石發動了有100萬人、200架飛機空前規模的第五次“圍剿”。這次是共產國際軍事顧問德國人李德指揮紅軍進行反圍剿。李德主張“拒敵於國門之外”,堅持打正規戰、陣地戰,領導紅軍在設防的基礎上抵禦。結果紅軍損失慘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進行長征。
紅軍長征
紅軍長征指的是1934—1936年的兩年時間內,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從長江南北各地區向陝甘革命根據地的戰略轉移過程。在這一轉移過程中縱橫14個省,長達2萬多裏,因此,也形象地稱之為“二萬五千裏長征”。
1934年10月,由於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戰爭的失敗,紅軍留下部分兵力就地堅持遊擊戰爭,同時第一方麵軍主力各軍團分別集結陸續邁出長征第一步,中共中央、紅軍總部及直屬縱隊從江西瑞金出發。在這個過程中,毛澤東根據實際情況,及時提出了改變路線的對策,從而避免了紅軍的全麵覆滅。到 1936年7月,二、四方麵軍共同北上,於10月先後在甘肅會寧縣城和靜寧縣將台堡和紅一方麵軍會師,紅軍長征至此結束。
一二·九運動
一二·九運動指的是1935年12月9日,北平發生的一次大規模學生愛國運動。
1935年下半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華北事變,進一步控製察哈爾,並指使漢奸殷汝耕在冀東成立傀儡政權,此時國民政府準備建立“察政務委員會”,以適應日本帝國主義提出的華北政權特殊化要求。中國麵臨著失地喪權,亡國滅種的大災難。12月9日,北平6000多名學生高喊“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口號,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救國遊行示威。隊伍會合在新華門前,向國民政府軍政部長何應欽請願。國民黨政府派出軍警進行鎮壓,有30多人被捕,數百人受傷。10日,北平各校學生宣布總罷課。
在“察政務委員會”計劃成立的12月16日,北平學生又聯合各界群眾1萬多人舉行示威遊行,這一愛國活動在全國激起了很大反響。隨後,天津、杭州、廣州、武漢、南京、上海等地相繼舉行遊行示威。
七君子事件
七君子事件指的是中華民國時期,南京國民政府在上海逮捕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常務委員和執行委員王造時、沈鈞儒、沙千裏、李公樸、鄒韜奮、章乃器、史良等七人的事件。被捕都是當時公認的社會賢達,因此世稱七君子事件。
1936年5月31日,宋慶齡、馬相伯、沈鈞儒、何香凝、章乃器等人在上海宣布成立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並通過《抗日救國初步政治綱領》,同時建議全國各黨派:立即停止軍事衝突,釋放政治犯,派遣正式代表談判,製定共同救國綱領,建立統一的抗日政權等。11月23日,南京國民政府以“危害民國” 罪在上海將救國會領導人沈鈞儒等七人逮捕。七七事變爆發後,南京國民政府於7月31日宣布具保釋放沈鈞儒等七人。
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指的是1936年12月12日,國民黨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華清池蔣介石的行宮,將其包圍軟禁,迫使他停止內戰、聯共抗日。周恩來抵達西安與張、楊二人緊急磋商,並和國民政府代表宋子文會談,最後達成停戰議和、聯共抗日、釋放政治犯等承諾。25日蔣介石獲釋,張學良陪返南京,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張學良、楊虎城兩將軍發動的西安事變,對推動國共再次合作、團結抗日,起到了重大的曆史作用。
盧溝橋事變
1937年7月7日夜,駐豐台日軍在盧溝橋畔的中國守軍防區內進行軍事演習。演習完畢後,日軍借口一名士兵失蹤,無理要求進入中國軍隊防守的宛平城搜找,被中國守軍拒絕。日軍於是就向位於橋東的宛平城和盧溝橋發起攻擊,企圖強奪盧溝橋,此即 “盧溝橋事變”,也稱“ 七七事變”。 麵對日軍蠻橫無理的挑釁和攻擊,中國守軍二十九軍官兵,忍無可忍下奮起抗擊,打響了中華民族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槍。
第二次國共合作
1937年8月13日,盧溝橋事變後,日軍大舉進攻上海(八一三事變),並揚言三個月內將中國滅亡。8月14日國民政府發表了《自衛抗戰聲明書》。接著,中共代表周恩來、朱德、葉劍英同蔣介石等就發表中共宣言和改編紅軍問題,在南京作第五次談判,最終蔣介石同意將在陝北的中央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即八路軍。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陝北洛川召開會議,通過《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提出全麵抗戰路線。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宣布,中央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朱德、彭德懷為正、副總指揮,開赴華北抗日前線。又於10月改編南方十三個地區的紅軍遊擊隊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即第四軍,任葉挺、項英為正、副軍長,開赴華中抗日前線。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至此,第二次國共合作開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八一三事變
1937年8月9日,駐上海的日本海軍陸戰隊中尉,駕駛著軍用汽車強行衝擊虹橋中國軍用機場,被機場衛兵擊斃。事件發生後,中國上海當局當即跟日方交涉,要求用外交方式解決。但日軍竟無理要求中國軍隊撤離上海,並拆除軍事設施,與此同時,向上海增派軍隊。8月13日,日軍便以租界和停泊在黃浦江中的日艦為基地,發動了對上海的大規模進攻。此即八一三事變。
平型關大捷
平型關大捷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所打的一個漂亮的殲滅戰,是八路軍開赴抗日前線後的首次勝利。這次戰爭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殲滅性地打擊了日軍最精銳的部隊,從而大長了中華民族誌氣,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就戰略目標而言,這次戰鬥是為了配合第二戰區在平型關地區圍殲敵軍而進行的一次突襲。
南京大屠殺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軍侵占南京後,在日本軍官鬆井石根和穀壽夫指揮下,對南京城進行的為期40多天的血腥屠殺。日軍使用了集體槍殺、活埋、刀劈、奸淫、火燒等慘絕人寰的方法,殺害中國平民和被俘軍人達30多萬人。浩劫過後,昔日街市繁華的六朝古都成了一座屍體遍橫、滿目淒涼的死城。抗戰勝利後, 鬆井石根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處以絞刑,穀壽夫引渡給中國政府處死。
這是一段華夏兒女的血淚史,這是日本人對中國犯下的滔天大罪。
徐州會戰
徐州會戰指的是1938年1月—5月,中國第五戰區部隊和日軍華北方麵軍、華中派遣軍,在以江蘇徐州為中心的津浦(天津到浦口),隴海(寶雞到連雲港)鐵路沿線地區進行的大規模防禦戰役。
在這次戰役中,中國軍隊廣大官兵英勇奮戰,先在南線將日軍阻止在淮河以南,粉碎其與北線日軍會合的美夢;繼而在北線將東路日軍擊敗於臨沂地區,將西路日軍的右翼阻止在嘉祥地區,徹底擊垮其在台兒莊的會師計劃。在台兒莊地區,中國第五戰區采取積極防禦戰法,攻防結合,靈活機動,獲得了大捷。
不過,會戰後期,中國軍隊陷於被動。但這次會戰消耗了日軍的部分力量,遲滯了日軍進攻速度,為部署武漢保衛戰贏得了時間
台兒莊戰役
台兒莊戰役是在徐州會戰過程中,中國軍隊在台兒莊的漂亮一仗。中國軍隊將進入台兒莊的日本敵人完全包圍後,於4月3日向日本侵略軍發起攻擊。日軍拚力爭奪,占領了大部分市街;中國軍隊進行一次又一次的反擊,展開街壘戰,奪回被日軍占領的市街。雙方陷入苦戰,戰至7日淩晨,除一部分日軍突圍到峰縣附近固守待援外,其餘全部被殲。
在這次曆時半個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付出了巨大犧牲,參戰部隊約4.5萬人,傷亡失蹤約8000人。最終在中國軍隊的英勇抗擊下,取得殲滅日軍1萬多人的巨大勝利。
武漢會戰
這是抗日戰爭初期發生在武漢外圍的一次中日雙方的大規模戰役。會戰從1938年6月11日日軍進攻安慶開始,到10月25日中國軍隊撤出武漢結束,曆時約四個半月。這場以“保衛大武漢”為口號的大規模戰役主要在武漢外圍展開,整個戰事從長江沿線展開,擴及大別山麓、贛北南潯鐵路及武漢近郊,縱橫數千裏。在這次戰役中,大小戰鬥共計數百次,浴血奮戰的中國軍隊,以傷亡40多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0多萬,傷了日軍的元氣,日軍雖然攻占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迫使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沒有達到。自此,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