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公元1912年—1949年)
中華民國成立
1911年(舊曆辛亥年)12月29日,通過投票選舉,孫中山以16票的絕對多數當選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並規定開始采用西曆紀年,1912年為民國元年。3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黎元洪任副總統,各部部長分別為黃興、黃鍾瑛、伍廷芳、蔡元培等人;28日,各省代表會議改組為臨時參議院,成為臨時政府的最高立法機關。決定以紅、黃、藍、白、黑五色旗為民國國旗。3月11日,在孫中山的主持下,臨時參議院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二次革命
1913年初,國民黨在國會選舉中贏得勝利,宋教仁準備組織內閣。袁世凱為阻止國民黨執政,派人刺殺了宋教仁。在孫中山的促使下,李烈鈞在江西湖口成立討袁軍,宣布江西獨立,二次革命的戰幕就此拉開。隨後江蘇、安徽、上海、廣東、福建、湖南以及重慶等地的國民黨人也相繼宣布獨立,加入討袁行列。然而,由於準備不足,缺乏統一指揮,討袁軍倉促上陣,孤立無援,因此這場革命很快就被袁世凱一一瓦解。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黃興、李烈鈞等逃亡日本。
二十一條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8月,日本對德宣戰,出兵占領了德國在中國的勢力範圍——山東半島。1915年初,日本向中國提出了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要求,意欲獨占中國的權益。1至4月,袁世凱一邊命外交部同日本進行協商談判,一邊暗中鼓動泄露條約內容,希望獲得英美帝國主義的支持而與日本抗衡。中國談判代表團多次拒絕要求中的內容,迫使日本方麵作出退讓,而日本最終則以武力相威脅,限期簽訂協約。最終袁世凱政府不得不簽字,接受了二十一條中一至四號的要求。
護國戰爭
1915年起,袁世凱加緊複辟計劃,準備正式登基,激起了全國人民的義憤。1915年12月,唐繼堯、蔡鍔等通電全國,宣布雲南獨立,將雲南陸軍編成護國軍第一、二、三軍,蔡鍔、李烈鈞分任第一、二軍總司令,統兵討袁,護國戰爭正式爆發。護國軍迅速進軍四川、貴州,取得勝利,各省紛紛響應,護國戰爭達到高潮。袁世凱被迫於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製,命四川將軍陳宦與蔡鍔談判議和。護國軍堅持袁世凱退位,否則不予談和。此後,廣東、浙江先後宣布獨立。袁世凱在恐懼和怨恨中死去。黎元洪繼任大總統,恢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國會,護國戰爭宣告結束。
張勳複辟
1916年,袁世凱死後,原第一任副總統黎元洪依法繼任大總統,段祺瑞任國務總理。段祺瑞依附日本軍閥,掌握軍政大權,與黎元洪爭奪權勢。1917年5月,以要不要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德國宣戰為焦點,雙方鬥爭更趨激烈。黎元洪將段祺瑞免職,段祺瑞則令屬下各省督軍宣布獨立。黎元洪被迫召安徽督軍張勳入京調停。1917年6月14日,張勳率五千辮子軍北上。30日晚入清宮,召開“禦前會議”,密謀恢複清帝國。段祺瑞則欲利用他對黎元洪而支持其入京。7月1日,張勳擁立溥儀登基。消息傳出,孫中山在上海發表討逆宣言,段祺瑞借助全國反對複辟的聲勢,在天津誓師討伐張勳。張勳大軍一觸即潰,張勳倉皇逃入荷蘭使館,溥儀再次宣布退位。
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發的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平會議”,中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之一,參加了會議,中國代表在和會上提出希望帝國主義放棄在華的特權,要求取消 “二十一條”和收回被日本奪去的德國在山東的權益。遭到與會的帝國主義國家的拒絕,北洋政府竟準備在“合約”上簽字,消息傳出,舉國憤怒。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學生在天安門前集會,高呼愛國口號,並遊行示威,遭到北洋政府的鎮壓,並逮捕了學生代表三十多人。全國人民群情激憤,都聲援支持學生的運動,紛紛罷工罷市。這場轟轟烈烈的運動直到6月28日中國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才結束。
創造社
創造社是1921年7月由留學日本歸來的郭沫若、成仿吾、鬱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在日本東京成立的中國現代文學團體。創造社前期反對封建文化,崇尚個性解放,表現出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的傾向,在文學青年中激起強烈共鳴。前期主辦的刊物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報》《創造日》《洪水》半月刊。後期創造社大力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主要刊物有《創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後期創造社刊物注意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科學問題的研究和宣傳。1929年2月,被國民黨政府封閉。
孫中山
孫中山(1866—1925),字德明,號日新,後改號逸仙,廣東香山(中山)人,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革命家、思想家。1892年7月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之後他在澳門、廣州等地行醫。1894年因上書李鴻章,未被采納而赴檀香山成立興中會。1905年在日本聯合華興會、光複會等革命團體成立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確定了“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政綱。後在《民報》發刊詞中提出“三民主義”說。1912年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8月改組國民黨。隨後組織和領導了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屢遭失敗。1922年6月,孫中山離粵退居上海。1923年底,共產國際派出鮑羅廷到廣州為孫中山顧問,以蘇共為模式重組中國國民黨。1924年,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改組國民黨,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 新三民主義。3月,在蘇聯援助下,組建黃埔軍校,並以蔣介石為校長。11月,應馮玉祥邀請孫中山抱病北上,最終於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病逝於北京協和醫院。
宋教仁
宋教仁(1882—1913),字遁初,號漁父,湖南桃源人,近代民主革命家。1904年與黃興、陳天華等在長沙創辦華興會,任會長,並策動長沙武裝起義未遂,流亡日本。1905年,在日本參加同盟會,參與《民報》創辦。1911年返回上海,任《民主報》主筆,7月與譚人鳳等組織中部同盟會,策動以長江流域為中心進行武裝起義。1912年,擔任南京臨時政府法製院院長,參與南北議和。8月改組同盟會為國民黨,任代理理事長。1913年2月國民黨選舉獲勝,宋教仁準備成立責任內閣,約束袁世凱專權。1913年3月20日,袁世凱派人暗殺了宋教仁,時年僅32歲。著有《宋教仁集》《宋漁父日記》等。
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號孑民,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學家。17歲考取秀才;18歲設館教書;1898年,棄官從教;1902年,組織中國教育會並任會長,創立愛國學社、愛國女學,均曾被推為總理。1904年組織光複會,1905年參加同盟會。1907年赴德國萊比錫大學研讀哲學、心理學等。1912年1月就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191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21年,法國裏昂大學、美國紐約大學分別授予他文學、法學博士榮譽學位。1927年,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委員等職務。1928年專任國立中央研究院院長,兼任交通大學、中法大學、國立西湖藝術院(後改為杭州藝專)等多所高等學校校長、院長以及故宮博物院理事長、北平圖書館館長等職。1938年,被推為國際反侵略運動大會名譽主席。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寧漢合流
1927年4月,蔣介石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寧),和以汪精衛為首的武漢國民政府(漢)形成兩個獨立的政府局麵。寧、漢雙方各集中了國民黨中最重要的一批領袖人物,也擁有各自的軍隊。他們為實現“合作清黨”、“統一黨務”,進行了一係列醞釀和接觸。經馮玉祥出麵,與雙方電商,在7月20日提出了解決寧、漢合作的具體辦法。汪精衛等表示“和平統一”的意願,同意“遷都南京”;蔣介石、李宗仁等表示歡迎武漢重要分子到南京“柄政”。
1927年9月11日—13日,雙方代表在上海舉行會議。會議關於兩方政府合並方麵的事宜作出決議案,內容主要包括組成中央特別委員會,來統一黨務;由特別委員會會議決定改組後的組織成員;推舉汪精衛、譚延闓、蔡元培、謝持共同起草統一宣言。9月16日,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在南京正式成立,並舉行第一次會議。
八一南昌起義
1927年7月上旬,中共中央進行改組,下旬決定集合掌握和影響的部分國民革命軍,聯合以張發奎為總指揮的第二方麵軍南下廣東,與當地革命力量會合,實行土地革命,恢複革命根據地。但在九江具體組織這一行動的李立三、鄧中夏、葉挺等人,研究現狀後,向中共中央建議“在南昌實行暴動”。據此,中共中央指派周恩來為書記,和李立三等組成中共中央前敵委員會,前往南昌領導這次起義。8月1日,南昌城內驟然響起的密集槍聲,打破了深夜2點的寂靜。5個多小時以後,起義軍占領了南昌。
南京國民政府
1928年2月,國民黨在南京召開二屆四中全會,會議通過改組國民政府等議案;推舉譚延闓為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為軍事委員會主席兼國民革命軍總司令。6月,南京國民政府宣告完成統一大業。9月,國民黨在南京召開二屆五中全會,宣稱國民政府執行訓政職責,全國進入訓政時期,決定以五院製組成國民政府。10月,南京國民政府公布《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同時,任蔣介石為國民政府主席兼陸海空軍總司令。從6月新疆楊增新,7月熱河湯玉麟,分別宣布易幟後,12月,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並接受南京國民政府,擔任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至此,南京國民政府成為得到國際承認、代表中國的中央政府。
八七會議
八七會議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於1927年8月7日在漢口召開的緊急會議。這次會議由瞿秋白主持,目的是總結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糾正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確定黨在新時期的鬥爭任務和方針。因出席會議的中央委員不到半數,既不是中央全會,也不是中央政治局會議,就稱為中央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
會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告全黨黨員書》《最近農民運動的決議案》《最近職工運動的決議案》及《黨的組織決議案》。毛澤東在會上明確提出了“槍杆子裏麵出政權”的著名理論。
秋收起義
1927年,中共中央在八七會議上,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的方針,並決定派毛澤東到湖南改組中共湖南省委,同時領導秋收起義。8月12日,由共產黨盧德銘任團長的國民革命軍和平江工農義勇隊到達修水縣城,與8月下旬跟抵修城的崇陽、通城農民自衛軍統編成工農革命軍,由毛澤東任前敵委員會書記。
9月9日,在毛澤東的領導下,“秋收時節暮雲沉,霹靂一聲暴動”的武裝起義在修水爆發,即秋收起義。
三灣改編
三灣改編是秋收起義失敗後,毛澤東率領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到達江西永新縣境內的三灣村。這時的起義部隊,經過較大減員後,不足1000人,而且組織不夠健全,思想不夠統一。針對這種現狀,毛澤東於9月29日到達三灣村後,對工農革命軍部隊進行了一次整頓和改編。史稱三灣改編。
整頓主要從以下方麵進行:派遣一部分不願留隊的人員,縮編部隊為一個團,稱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在部隊中建立黨的組織,連設支部,營設黨委,連以上設黨代表;規定官兵待遇平等,官長不打士兵,並建立士兵委員會,參加部隊的管理工作,協助政治工作和群眾工作。
井岡山會師
井岡山會師是1928年4月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與朱德、陳毅領導的部分南昌起義部隊在井岡山的勝利會師。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工農革命軍到了井岡山,開展“武裝割據”,建立以井岡山為中心的根據地。1928年1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保存下來的部分隊伍,來到湘南地區,發動了湘南武裝起義。3月,在永興成立湘南蘇維埃政府。後來兩支隊伍幾經周折,取得聯係,決定會師。於是,朱德、陳毅率南昌起義部隊和農軍向井岡山轉移,留下部分武裝在當地繼續堅持戰鬥。4月中旬,朱陳部隊和毛澤東統率的井岡山部隊勝利會師。
中國工農紅軍
中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稱為中國工農紅軍,簡稱“紅軍”。
最早是在1927年12月,張太雷、葉挺、葉劍英等發動廣州起義時,起義部隊打出了工農紅軍的旗幟。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委員會發布文件規定,全國各地的部隊可正式命名為工農紅軍,取消工農革命軍的名稱。1930年後,又逐漸改稱中國工農紅軍。抗日戰爭爆發後,改稱為八路軍(中國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和新四軍(中國革命軍新編第四軍)。解放戰爭爆發後,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
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開展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滿足農民土地要求的革命。
在土地革命的發展初期,規定“沒收一切土地歸蘇維埃政府所有”,主要以鄉為單位,“以人口為標準,男女老幼平均分配”;後來在逐步地實施和發展過程中,從井岡山土地法、興國土地法到二七會議、南陽會議,各根據地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一條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線,即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限製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製為農民土地所有製,給富農經濟出路,給地主生活出路。隨著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及發展,土地革命日益廣泛和深入開展起來。
皇姑屯事件
第二次直奉戰爭後,認為有機可乘的日本帝國主義,要奉係軍閥大帥張作霖承認日本在華北的種種特權。張作霖沒有同意,並希望可以用拖延的辦法來擺脫日本。1928年5月,日本公使麵見張作霖做最後通牒,聲稱如果張作霖再不答應日本的條件,日本將有果斷措施。張作霖再一次拒絕了日本的要求。這激怒了日本人。於是,他們謀劃了皇姑屯事件。6月4日淩晨,張作霖從天津返回奉天乘坐的火車,在抵達奉天附近的皇姑屯車站的南滿鐵路橋洞時,伴隨著一聲巨響,張作霖被炸身亡。
東北易幟
“皇姑屯事件”後,張作霖之子張學良迅速回到沈陽,就任奉天軍務督辦,並決心雪國恥報父仇。7月1日,通電宣布停止與南京政府的軍事行動,並絕不妨礙統一。隻是東三省仍屬奉係軍閥地盤,懸掛北洋政府時代的五色國旗。12月29日,張學良通電全國宣布:“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易旗幟”,將懸掛的旗幟改成南京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31日,南京政府任命張學良為東北邊防司令長官。至此, 北洋軍閥割據局麵結束,國民政府實現了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