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都市文明與音樂盛筵——第十七屆澳門國際音樂節觀感(1)(2 / 2)

“輕鬆中段”之後是整個音樂節的第三部分——“豹尾大餐”。兩場在澳門著名的曆史建築“玫瑰堂”中舉行的聲樂音樂會令筆者難以忘懷。10月26日晚間的音樂會由葡萄牙的“高秉根男聲四重唱”演出。“高秉根”係葡萄牙裏斯本的一家基金會,此四重唱組大約受惠於該基金會的讚助,所以冠名致謝。筆者寡聞,從未聽說過該演唱組,詢及旁人,也一無所獲,因而對其曲目偏好和風格路數沒有任何思想準備。隻見四位葡國英俊小生健步走上舞台,張嘴就是一個音準極其到位的不協和七和弦!筆者頓時為之一震,暗喜這四位高手一定身手不凡——今晚有好戲開演。果然,兩位男高、一位男中、一位男低,專業素養堪稱一流,無論音質、音準、節奏、吐字,還是表演和配合。全場清唱到底,無任何樂器伴奏和支持,演唱功力確乎了得。所唱曲目清一色改編自南歐和南美的城市音樂,雖采用非功能性的現代和聲語言,但又帶有極其強烈的拉丁風俗和地方情調。生動的音樂,自如的神態,以及自我滿足和自我陶醉的全身心投入,令觀眾窺見音樂合作的最佳境界:默契、放鬆,忽而哀怨,忽而調侃,四位歌手輪流“坐莊”,獨唱和伴唱水乳交融,演唱技藝之高超幾近可與器樂的炫技媲美。唯一遺憾的是,節目單中沒有打印歌詞,也沒有歌曲的內容簡介,觀眾中除少數葡國人之外,在場國人隻能通過音樂的性格大致猜想歌曲的內涵,鑒賞和理解的深度因此打了折扣。

韓國國家合唱團10月30日晚在玫瑰堂的演出帶來了另一份驚喜。毫不誇張地說,這是筆者近年來聽到的最高水平的合唱演出。這支建團曆史並不算長的東方合唱隊伍,聲音之純正、音響之協調均讓人匪夷所思。但考察一下該團此次演出的曲目安排,或許能夠找到一些答案。上半場以文藝複興威尼斯樂派代表人物加布裏埃利的經文歌開場,經由英國十六世紀的牧歌大師莫利和意大利的偉大作曲家蒙特威爾第,再迂回觸及十九世紀富有宗教情懷的作曲家布魯克納,最後以當代的英美合唱作品結束。下半場的曲目集中於韓國現當代合唱作品,幾位作曲家的名字對於中國音樂界來說可能都非常陌生。我個人對一位名為“李建鏞”(節目單中沒有作曲家的生平介紹,因而不了解其他情況)的作曲家的創作印象頗深。他的《群鳥之歌》以人聲模擬森林中的群鳥歌唱,而《小販之歌》則以高度藝術化的手法處理布衣小販在街頭巷尾的叫賣歌聲,雖沒有表現“重大題材”的思想深度,但顯示了對合唱這種特殊音樂介質的深入理解和極其豐富的想象力,同時也在這兩首作品中對合唱隊提出了嚴峻挑戰。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團的指揮廉鎮燮先生。他在美國獲得合唱指揮的博士學位,之後回到韓國發展,1998年開始擔任該團的藝術總監。從這場演出高品位的曲目安排和實際的表演質量來看,這位“海歸派”指揮在該團的成長中確實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