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相逢一笑泯恩仇 第三十九章·西夏的反撲(2 / 3)

袁鈞道:“他率軍向南,虛晃一槍後就折而北歸了。”

王安仁道:“此人善於領軍,不能不防。你派待命密切留意夏軍,如有大軍凝聚的消息,即刻稟告。還有,命我軍繼續增壓鼓陽城,等百姓全部安全撤離後,就要準備回歸。”心中想到,“眼下雖敗了夏軍,但要提防他們反撲。隻要細腰城的百姓安全撤走後,我憑大軍依高平等寨抵抗,若好好的整頓人馬,可徐徐圖之。”突然心中有個念頭,“可朝廷會支持我進攻夏國嗎?”

袁鈞領命離去,王安仁將餘下之事交給張玉處理。本想將種世衡好生埋葬,不想種詁早就一把火燒了父親的屍體。原來種世衡早就留言,一具臭皮囊留之無用,一把火燒了就好。種詁不敢違背父親的遺願,收斂骨灰時,淚水長流。

王安仁心中感慨,讓種詁和細腰城的一部分百姓前往高平寨,命郭逵沿途護送。他自己卻再領兵士,趕到了鼓陽城。

鼓陽城上早就布滿旗幟,刀槍林立,鐵甲寒光,遠遠一望,戒備森嚴,牢不可破。

宋軍幾次攻打,均是無功而返。不過宋軍攻打也不過是做個樣子,眼下當務之急就是護送百姓撤離,楊守素那十萬兵,沒有糧草供應,肯定無法凝聚,因此宋軍是隻要遏製住鼓陽城出兵,就算任務達成。

轉瞬間,已過了一日,王安仁心中盤算,隻要再過一日,就可緩緩退兵。他雖作戰勇猛,但逢作戰一事,都是謀後而定,更是珍惜兵士的性命,不想做無謂的損傷。

正琢磨間,有馬蹄聲急促,王安仁扭頭望過去,見是宋軍遊騎。見遊騎額頭有汗,心頭一沉,知道必有緊急軍情。

可這時候,又會有什麼意外發生?

那遊騎未到王安仁麵前,已飛身下馬,單膝跪地道:“王公子,大事不好。郭將軍本護送細腰城的百姓去高平寨,途經長白嶺時,突然大隊夏軍衝來。夏軍竟有萬餘,來勢凶猛,郭將軍難以抵擋,帶百姓退入長白嶺,眼下形勢不明!”

王安仁馬背上晃了下,臉色慘白,喃喃道:“怎麼會,夏軍怎麼會這快凝聚大軍攻擊郭逵?不可能的。這夏軍從哪裏來的?”他想不明白。他這次出兵雖急,但事先已查探明白夏軍的軍情,鼓陽城西北,更有探子查看夏軍橫山那麵的動向,夏軍若再有增援,他沒有理由不知道!

一想到郭逵是負責護送種詁等人前往高平,王安仁腦海更是一片空白。

郭逵是郭遵之弟,種詁是種世衡的長子,郭遵、種世衡都對他情義深重,這兩人若是有事,他王安仁有何麵目活在世上?

王安仁搖搖頭,長吸一口氣,命自己冷靜。

冷靜,這是他眼下必須要做的事情。冷靜……可冷靜有用嗎?王安仁整理思緒,緩緩問,“袁鈞呢?”

“袁鈞得知這消息,也很詫異,感覺那夏軍是圖謀已久,絕非倉促聚集。但楊守素不可能這快地再召集人手,袁鈞已來不及趕回,命屬下來通知王公子,又命人去召集能召集的人手,趕去長白嶺救援。不過袁鈞說,可夏軍若眾,隻怕他的人手也不管用,還請王公子早做決定。”

這時韓戈、蔡定、胡狼三人均已圍過來,聞言均道:“王公子,事不宜遲,不如撤兵趕赴長白嶺再說?”

王安仁搖搖頭,說道:“不行,夏軍蓄謀,突然進攻我軍撤離的的百姓,就是引我們退兵。我們若冒然撤兵去援郭逵,鼓陽城出兵兩路夾擊我們怎麼辦?”說到這裏,王安仁向鼓陽城的方向望了眼,陡然臉色鐵青,有些醒悟道:“我明白了,好一個沒藏訛旁!”

眾人還是不解,都問:“王公子,你明白什麼了?”

王安仁咬牙道:“我一直不解哪裏又冒出的夏軍,現在明白了。出擊的夏軍,本是鼓陽城的守軍。”

眾人一驚,蔡定問道:“怎麼可能?鼓陽城本是夏大軍的糧倉,沒藏訛旁鎮守糧倉,責任重大,怎麼會輕易分成半數兵力出去呢?”

王安仁也是心有不解,暗想蔡定所言也有道理,但若不是鼓陽城的兵力,那無法解釋夏軍如何還能有萬餘大軍凝聚。沒藏訛旁這次分兵出去,的確用意古怪,難道他早就想到楊守素會敗?難道他早就料到王安仁取勝後,就會放棄細腰城?沒藏訛旁分出兵力,虛空了鼓陽城,萬一王安仁真令人強攻,鼓陽城說不定早已被破,沒藏訛旁這般算計,置十萬夏軍的安危於不顧,難道隻想襲擊撤退的百姓?

很多事情難以理喻,王安仁卻已下了決心,命道:“若知我猜測的真假,一戰可知。蔡定、胡狼,你們二人傳我軍令,命我軍今日假意撤退,看敵手是否來追。夏軍若不追出,就說明城中無力出兵,你們立即折回攻城。這次攻城,一方麵看城中真正的兵力,二來吸引在外夏軍的注意,若能破城,燒了夏軍的糧草,讓他們短期內不能再起波瀾。韓戈,你命勇銳之士全部聚集,跟我趕赴長白嶺。蔡定,你等全力攻打兩日,若城還不破,立即撤走,不要耽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