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狀雲包括卷層雲、高層雲和雨層雲。它們像幕布一樣布滿天空,覆蓋著幾百公裏甚至上千公裏的地區。這類雲最常見於暖濕氣在冷氣團上部爬升的交界麵上。當暖濕空氣沿山坡爬行時,也容易生成層狀雲。卷層雲是一種乳白色雲幕,高度一般都在五六千米以上,由微小的冰晶組成。高層雲為淺灰色雲幕,通常高度為2000~6000米,由水滴和冰晶組成。雨層雲是低而均勻的雲幕,水平伸展範圍很廣,幾乎總是遮蔽整個天空。雨層雲內貯藏著大量水滴,降水時常常是連續性的。

波狀雲包括卷積雲、高積雲、層積雲和層雲。它們的形狀很像一片片魚鱗和屋頂的瓦片,是由大氣的波動運形成的。

如按雲的高度來分,又可分為四大雲族,即低雲、中雲、高雲和直展雲。低雲多由水滴組成,雲底高度一般在2500米以下;中雲也多由水滴組成,雲底高度一般在2500~6000米;高雲多由小冰晶組成,雲底高度一般在6000米以上;直展雲則由水滴、過冷卻水滴、冰晶混合而成,雲底高度通常在2500米以下。這些直展雲會產生雷陣雨,有時伴有狂風或冰雹。

霧是怎樣形成的?

霧和雲都是水氣凝結而成,隻是雲的底部不接觸地麵,而霧卻是接觸地麵的。因此,可以說霧就是地麵上的雲。當你攀登黃山、廬山、泰山時,也許都有這樣的體會:有時從山下看去,山上白雲繚繞,山巒隱沒其中,當登上山頂後,山巒清晰可見,白雲卻在我們的腳下,人如同在霧裏一般。

根據水平能見度的不同,霧可分為重霧、濃霧、大霧、中霧和輕霧。重霧的水平能見距離不到50米;濃霧的水平能見距離為50~200米之間;大霧的水平能見距離為200~500米之間;中霧能見距離為500~1000米之間;輕霧的能見距離在1000米以上。根據成因的不同,霧又可分為輻射霧、平流霧、蒸氣霧、上坡霧、鋒麵霧等幾種。輻射霧是地麵空氣因夜間輻射散熱冷卻達到水氣過飽和狀態後形成的。這種霧大多出現在晴朗、微風、近地麵水汽充沛的夜間或早晨。輻射霧的出現,一般表示當天的天氣晴好,因此有“十霧九晴”的說法。平流霧是由空氣的水平流動造成的。當暖濕空氣流經冷的地麵或海麵,空氣的低層因接觸地麵或海麵而冷卻,使水氣凝結而成霧。平流霧的出現,一般預示兩三天內要下雨。鋒麵霧產生於冷暖氣團交鋒的鋒麵地帶。我國梅雨季節常出現這種鋒麵霧,它也是陰雨天氣的預兆。

我國霧最多的地方要數四川的峨眉山了。1953~1970年間平均霧日多達323.4天,差不多天天有霧。

霧對航海、航空和農作物都有很大影響。如海上航行一旦遇上了濃密海霧,船隻可能迷失方向,甚至發生觸礁、擱淺、碰撞等事故;飛機遇上大霧天氣就難以起飛或降落;農作物在一直多霧陰冷的天氣裏,產量和質量都會受到影響。

雨是怎樣形成的?

誰都知道,天上有雲才能下雨,但不是所有的雲都會變成雨。據研究,一個細小雲滴的體積大約要增大100萬倍,才能成為一顆普通大小的雨滴降落下來。

一顆雲滴要長大成為能降落到地麵的雨滴或雪花,必須經曆兩個過程:一是凝結或凝華增大過程,這種作用在雲滴增大的初期起主要作用;二是雲滴的碰並增大過程,這種作用在雲滴增大的後期起主要作用。

在雨滴形成的初期,雲滴主要依靠不斷吸收雲體四周的水氣來使自己凝結或凝華。如果雲體內的水氣能源源不斷得到供應和補充,使雲滴表麵經常處於過飽和狀態,那麼,這種凝結過程將會繼續下去,使雲滴不斷增大,成為雨滴。但有時雲內的水氣含量有限,在同一塊雲裏,水氣往往供不應求,這樣就不可能使每個雲滴都增大為較大的雨滴。有些較小的雲滴隻好歸並到較大的雲滴中去。

如果雲內出現水滴和冰晶共存的情況,那麼,這種凝結或凝華增大過程將大大加快。當雲中的雲滴增大到一定程度時,由於大雲滴的體積和重量不斷增加,它們在下降過程中不僅能趕上那些速度較慢的小雲滴,而且還會“吞並”更多的小雲滴而使自己壯大起來。當大雲滴越長越大,最後大到空氣再也托不住它時,便從雲中直落到地麵,成為我們常見的雨水。這種“碰撞合並”過程同樣可以在雲滴上升時產生。

雨的成因多種多樣,形態也各不相同,既有灰蒙蒙的毛毛雨,又有傾盆而下的雷陣雨;既有連綿不斷的連陰雨,又有劈啪作響的冷蛋雨。此外,還有凍雨、酸雨、夜雨、幹雨、無雲雨、報時雨等等,真可謂五花八門,無奇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