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九大行星中,唯有地球符合條件,而其他行星上既不符合生命產生的要求,又沒有適應生命生存的條件。

現在,我們隻需要分析與地球最近的兩顆行星——金星和火星,即可說明這個問題。金星比地球靠近太陽,正因為如此,它的表麵溫度達到450℃以上,即使在夜晚,金星的溫度也足以把岩石燒熔化。

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命如何產生,又如何生存呢?至於火星,因為它比地球遠離太陽,其表麵溫度比地球低得多,盡管火星午間溫度為30℃,晚間為零下150℃,似乎適合生命存在,但火星上沒有水,而水又是生命賴以存在的命根子。對火星的探測已經告訴我們,火星上無生命存在。所以,我們的科學家把金星和火星運行的軌道之間的區域,稱之為太陽係的生命圈。這樣看來,我們地球是幸運的,它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使得生命能在這兒繁衍生存。

月球上的腳印為什麼能長期保存?

1969年7月20日,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在月麵上邁出了他“個人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他留在月球上的第一個腳印長32.5厘米,寬15厘米,深0.5厘米。

到“阿波羅登月計劃”結束時,共有12位宇航員的腳印留在月麵上。

月球世界裏沒有大氣層,所以也沒有刮風、下雨、下雪等氣象變化。月球岩石可能在太陽照射時引起的溫度劇變下逐漸破碎,但這對月麵塵土沒有影響。從月震儀記錄的情況看,月球的大地深處相當平靜,通常隻是由於繞地球運轉時受到的周期性潮汐應力變化而產生輕微的月震。至今未發現月球上有明顯的火山活動。

除遭受極偶然的隕石撞擊外,對宇航員腳印的破壞隻有太陽風和宇宙線粒子。不過,這些粒子流要磨損1毫米月麵塵土得花費幾千萬年。所以,登月宇航員在月球上留下的腳印比保存在博物館裏還保險。

為什麼不可能發生月環食?

太陽的直徑約為月球的40倍,但它也比月球離地球遠約40倍。因此,這兩個原本在真實大小上相去甚遠的大體,看上去卻是差不多大小,視角都在半度左右。正是這種天作的巧合,人類始能目睹蔚為壯觀的日、月食。

由於地球和月球的公轉軌道均是橢圓,尤其是月球軌道的偏心率更大,致使地麵上看到的太陽、月球的視半徑分別在15分44秒~16秒,16分和14分58秒~16分44秒之間。當太阻的視半徑大於月球時,月球的影錐頂點不能到達地麵,隻有半影和“偽半影”橫掃其間。在“偽半影”中的觀測者見到的就是韻味無窮的“日環食”——光芒萬丈的日麵中間一片暗黑,而四周金光萬道,猶如神話中哪吒的乾坤圈,或是碩大無朋的鑽石戒。

月食則是月球走入地影之中,通常隻有全食和偏食,絕無環食之可能。這是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這是由於地球的直徑是月球的4倍,即使在月球軌道上,地球的本影直徑仍為月球的2.5倍,遠大於月球,擋住了陽光,因此絕不可能形成月環食。或者說,將來生活在月球上的宇宙居民,永遠也看不到日環食。除非億萬年後,月球遠離地球而去,使地球的影錐頂點到不了月麵,才會出現月環食。

人們常常看到月亮旁邊有一顆亮星,有人問那是什麼星。原來月亮在繞地球公轉時,在地球上就看到月亮在星座中間每天改變著自己的位置。月亮同太陽、行星一樣,也是在黃道星座裏運行的。有些黃道星座裏有比較明亮的恒星,例如金牛座的畢宿五、獅子座的軒轅十四、室女座的角宿一、天蠍座的心宿二等。每當月亮運行到這些星座中時,就有機會正好走近這些亮星。

由於行星也都是在黃道星座裏運行,行星通常總比恒星亮得多,所以每當月亮走近某一顆行星時,就更容易引起人們注意。行星之中最亮的金星,無論它是黎明前的啟明星或黃昏時的長庚星,它的位置總是離太陽不太遠的。而月亮運行到接近太陽方向的天空時,無論是農曆月初的新月或是月底的殘月,都是細細的一彎銀鉤,相對比較暗,不至於形成“月明星稀”的效果。如果這時月亮行近了金星,那麼不太亮的月亮和特別亮的金星靠在一起,金星就特別引人注目。

月球全靠反射陽光才成為夜空的明珠的。由於它沒有空氣,不會產生大氣散射、折射等現象,因此它的背陽麵理應“漆黑一團”而看不見。然而細心的觀測者一定會發現:在你看到明亮的月輪的同時,通常還可看到與它相伴的、不受太陽照射的那部分淡淡的光輝,它們形“影”相隨,組成一幅完整的圓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