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政治風標(2 / 2)

“二戰結束後,為了防止獨裁統治和世襲管理製度,水星在民眾的決定下決定走共和的政治道路,從那時起,在大洋洲上議院占主要力量的

‘希伯來’派就認為原住民是兩次大戰的罪魁禍首,是所謂的“罪人”,主張對他們繼續進行高壓統治;而小洋洲下議院的‘硯’派則提倡仁義博愛,主張以懷柔和教化的方法逐漸使原住民融入到現代社會。從此,兩派針對這個問題開始了曠日持久的爭論和對峙,一時誰也無法說服誰。”

說到這裏,布衣看了看猩猩:“你剛才提到了“平義團”運動,正是這場戰爭使兩派的政治力量發生了微妙的轉變。”

猩猩認真地聽著,看來自己所知道的關於原住民的一些資料不過是冰山一角啊。

“平義團鬧起來後,我派出了精銳部隊去剿反,可惜兵敗紫荊關,金陵隨之失陷,小洋洲一時陷入分裂的局麵。唉。”布衣沉重地歎了口氣:“主要責任在我,我的意識裏太注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了,忽視了軍事力量的儲備和發展,才讓平義團能夠得逞。”

黛麗柔聲道:“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何況小洋洲經過二戰的摧殘,不得不刀槍入庫,休養生息啊!”

布衣沉默了一會兒,方才繼續道:“由於情況的危急,不久上議院派出部隊進行支援,並最後取得了勝利。”

猩猩心裏一笑,雖然是一場勝利,可對布衣來說卻無異於是一次失敗,所以他才這麼輕描淡寫得一筆帶過,看來寵辱不驚這四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啊。

布衣突然瞪了一眼黛麗:“你把國家的棟梁居然弄進了你的私人衛隊,你可真行啊。”

黛麗明白他說得是羅漢、楊子江等人,不慌不忙地笑道:“與其讓他們成為大洋洲的屠夫,不如成為咱們小洋洲的慈善大使,你說是不是呢?嘿嘿。”

布衣搖了搖頭:“拿你沒辦法,告訴你,你可別挖牆角挖到我這裏來。”

黛麗道:“哪能呢?我這不是為你儲備人才呢。”

布衣看著黛麗,過了幾秒鍾,拿起杯子喝起水來。

“平義團事件結束後,雖然小洋洲恢複了正常的社會秩序,但在政治高層上,卻發生了一些變換。本來下議院隻有六名議員,但是大洋洲的部隊離開後,上議院卻留下了一名軍事觀察員,他就是今天的第七位議員,而且,另外兩名議員也開始傾向於“希伯來”派的觀點,認為對原住民不能姑息。”布衣的臉色有些難看。

猩猩聽到這裏,心裏已經明白了幾分,看來這原住民已經不僅僅是個社會問題,而且還變成了一個風標,代表著小洋洲政治的力量和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