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好好守住自己,想豬一樣火著(2 / 3)

劈柴喂馬,周遊世界就算了,圍著鍋台轉轉倒還現實。最重要,清楚的認識到自己能力的極限,比夢想遠大更重要。

全民創業浪潮裏,誰也不能判斷自己是否有機會,但不參與永遠沒機會,所以還是試試吧,上個網而已。

我用兩年的時間,去摸索社交撈金到底是怎麼回事,但說實話挺失望的,因為有些人壓根不適合這個。第一,低智人群的利他心裏,注定無法狠下心向朋友榨取利潤,相反還要倒貼進去很多。第二,低智人群極易受高壓信息的蠱惑,盲目有了夢想,放大信念,會讓他們最基本的價值理念被摧毀,漸漸失去善良和純真,本來好好的,突然不安分。

說白了,夢想如果是自己的還說的過去,如果夢想是受人蠱惑而產生的,帶來的隻有迷茫。我的觀念很簡單,如果你生存不存在饑渴,又何必擁有顛覆人生的夢想。

有一些小小的追求就足夠,做自己的事兒,夢想會來找你。

我特別崇拜一種人,就那種依賴邏輯數據,演算出結果與流程的人,這個得出結果的過程需要很高的智慧,有足夠的專注度,打心底裏,還能對結果深信不疑。

咱不具備這種智商,所以習慣假設結果,習慣妄下結論,就像考試蒙答案一樣,不覺得哪一題的答案是標準的。當然我也自備台階,蒙對了就賣老,叫你不聽老人言!蒙錯了就裝嫩,我還年輕,需要試錯。

放之四海皆準的事。

非常感謝互聯網,它加速了我對社會的認知,就像煎餅終於煎熟了我的另一麵,比如社交網絡之所以強大,正是基於數據,而非情感。

情感可以用數據偽造,比如我天天去給你點讚,你就會覺得我對你好,我在你心裏重要。但情感卻不能篡改數據,我心裏愛你愛的要死,但我太懶,讚你沒別人讚的多,你也會有些對比,然後失落。

這給善用數據的人製造了機會,大家一窩蜂的點,看都不看就點,甚至用機器人點,一天送出去成千上萬的讚,收獲幾十上百的“鐵杆兒友誼”,以幾何量遞增。

這種類似工業化的社交方式,衍生出一個選擇題:那麼多朋友,我該跟誰好?誰又真的跟我好?這對我這樣的低智人群來說,太難判斷。

年關至,經濟上的小波動,讓我越來越恐懼社交了,或者說,我因為不善表現,一直對那種需要周全別人的場合有排斥。腦子裏總繃著一根弦兒,問自己能有什麼樣的價值與人交換。

這叫我一度很焦慮,但凡說要見人,我就焦慮到使勁兒刮胡子、洗澡,內褲都得換條新的,雖然客人對我穿沒穿內褲並不介意,但我一定要準備好,否則就不自信。

萬一客人想看看呢?細節沒做好豈不功虧於潰了?

我並不高明,卻特想像個高明的人,在社交裏投點機,我並不聰明,卻想不露紕漏的偽裝高能。

不是虛偽,壓根成了本能。

我們的社會覺角色有要求,讓所有人覺得你值得掛靠,有利用價值,這是換取友情和信任的前提,即便我長得像鳳姐一樣可惡,即便我帥的像犀利哥一樣貧窮。

要社交,要取得信任,獲得廣泛的力量,支撐自己渺小的人生。你再沒有夢想,也總不想渺小到碑文上全是省略號吧?

不隻是我,很多人為此焦慮不已,絞盡腦汁的要擴大影響力,要關注,要出名,要把細節做好,要把社交流量引入囊中。

無非也是求關注的一種方式,可我們又真能給別人帶來什麼價值呢?一篇說文筆沒文筆,說思想沒思想的閑篇兒?再或者是一碗放點雞血的湯?

智商太低,真的不會。

記得有年北京,約了部裏一個司長吃飯,同去的哥們兒突然不見人,眼看要開席了,他才神秘兮兮的跑來。我問他幹啥去了,他悄悄說去廁所洗了洗頭,有頭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