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正華策劃之前問這些問題
1.故事的主題是什麼?
2.這本書從一個具有新聞報道價值的不尋常的、有爭議的或者有煽動性的角度提出了什麼問題?
3.作者的生活和小說之間有沒有宣傳的點?
4.作者寫書的情況能否作為宣傳的點?
5.小說能否吸引組織或者機構,讓他們從共同推廣中獲益?
6.小說的中心,能否作為新聞報道?
對一本書的三種層次的定位
第一層次
1.本書會導致或者創造任何新的文學話題嗎?
2.本書與最近出版的類似題材的書有怎樣的不同?
3.本書值得做一個有計劃的營銷活動嗎?
4.有超常規的營銷計劃嗎?
5.有沒有可能改編為影視劇?
第二層次
1.這本書怎樣影響人們的生活?
2.最能描述這本書的三個廣告詞是什麼?
3.誰對這本書最有興趣?為什麼?
4.誰將掏錢購買本書?
5.是什麼驅動他們買?
6.作者和書為什麼是重要的?
7.本書最令人著迷的部分是什麼?
8.這本書有令人感到不舒服的地方嗎?如果有,是什麼?怎麼讓人感到不舒服?
9.本書具有獨到的出人意料的地方嗎?
10.這本書有爭議嗎?
11.作者透露了什麼秘密嗎?
第三層次
1.本書吸引或得罪任何特殊群體或個人嗎?為什麼?
2.本書把具有特別意義的信息傳遞給每一個讀者嗎?
3.本書是否有什麼地方需要對某些人做出強調,對另一些人則一筆帶過?如果有,是哪些部分?為什麼?
這些問題,如果都(嗬嗬,基本不可能)有令人滿意的答案,這小說的暢銷幾乎就是“可以買保險”的了。
:)
作者:李正華回複日期:2007-6-1111:03:04
“我們”為什麼閱讀通俗小說
“我們”,指的是在書店買書讀的普通讀者,評論家、研究者、文學專業的學生不包括在“我們”中。
通俗小說,指的是筆法與結構都比較傳統的以講故事為主要訴求的小說。
對於嚴肅小說,我們閱讀的目的可能是:
學習。出於各種目的的學習。
研究。文學研究者,學習寫作者,都會出於這一目的閱讀嚴肅小說。
欣賞。欣賞小說中一切值得欣賞的因素。
我的看法是,我們閱讀通俗小說,主要是為了:
第一,窺伺;
第二,娛樂;
第三,情感消費。
窺伺
窺伺是暗中看別人的一種自己很感興趣但沒有經曆或者不能經曆的生活。
這裏的關鍵不是沒有經曆或者不能經曆,關鍵是很感興趣,也就是激情。沒有激情就沒有窺伺。
激情是可以刺激出來的,也就是說,小說要刺激讀者。
刺激至少分2種,健康的和不健康的。
不健康的就不說了。
隻有健康的刺激,才能寫出來,印出來給人看。
如果一部小說對讀者沒有刺激,讀者沒有閱讀的激情,沒有窺伺書中人物生活與故事的yu望,你就啥也不說了,小說肯定是失敗的作品。
但是,且慢,這裏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你的小說引起了多少人的窺伺yu望?
我們先來說說講笑話的事情:
你編了一個笑話,如果有把握逗笑一個人,你就可以在2人對談的時候講;
如果你有把握逗笑十來個人,就可以在飯桌上講;
如果有把握逗笑100來個人,就可以在做演講的時候穿插這個笑話;
如果你有把握同時逗笑1000人,你就可以上電視了。
通俗小說也是如此。小說寫出來,我相信總有人喜歡讀,但說到值得印刷出來擺到書店裏賣,恐怕是跟那些能同時逗笑1000人的笑話的刺激程度差不多才行——好的笑話是難得的,優秀的通俗小說,同樣難得。
娛樂
再說個跟笑話有關的事:
你講個笑話給英國人聽,他會笑三次:你講的時候他笑一次──那是禮貌;你解釋那個笑話的時候他第二次笑──那也是禮貌;最後,他半夜三更醒來突然大笑起來,因為他終於懂了笑話的意思。你把同樣一個笑話講給德國人聽,他會笑兩次:你講的時候他笑一次──那是禮貌;你解釋那個笑話的時候他第二次笑──那也是禮貌。他不會笑第三次,因為他永遠弄不懂笑話的意思。你把同樣一個笑話講給美國人聽,他會笑一次──你一講他就笑了,因為他一聽就懂了。可是,你把笑話講給猶太人聽,他根本不笑。他會說:“那是老掉牙的笑話了,再說,你都講錯了。”("It’sanoldjoke,andbesides,youtellitallwrong.")
對於我們的小說來說,可能這樣的英國人是最好的讀者。
但,我們碰到的,往往都是猶太人。
我給人推薦書看,有時候會說“值得兩看”,也就是說,值得看兩遍。
我們研究,為什麼有的通俗小說值得看第二遍?
讀者看通俗小說,看完一遍之後,放下了,再也不看了。這種小說,一般隻是滿足了讀者窺伺的樂趣。窺伺完了,知道了,就沒興趣再看了——韋小寶說:“我知道得不想再知道了!”
能讓我看第二遍的小說,起碼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幫我打發一段無聊的時間。
就是說,在我需要打發時間——消遣、娛樂——的時候,我確信我手裏拿的這一本小說,能基本滿足我的要求。
有些故事,是值得再咂摸一遍的;有些笑料,是可以再溫習一遍的;有些語言,是值得再一次為之擊節的……
但是,值得再看一遍來消遣的小說,肯定是在故事、笑料、語言方麵有創新的小說。
要讓讀者反複看,就要有創新。
隻有新的智慧才值得反複咀嚼。
“話說三遍如爛草。”
如果你寫出來的話,別人還沒有說過,那麼,至少讀者在看第二遍的時候還不是爛草。
如果別人已經寫過2遍了,你寫出來,直接就是爛草了。
情感消費
我原來把這個意思叫“強化”,就是“強化自己固有的情感與看法”,“強化”這個說法,意思表達不夠清晰。
可能聽通俗歌曲是最能體現這一點的了。
“百聽不厭”的歌曲,為什麼還要再聽一次呢?
隻是為了再一次溫習、體會、加強一次歌曲中表現的、帶動我們回憶的、引起我們感慨的情緒、思想,以及……
閱讀小說也有這個效用。不過,閱讀小說是一種成本很高的情感消費活動。
要受過一定的教育(嗬嗬,文學史上小說的興起就說明了這個問題),要有時間,要有一定的閱讀經曆。
這些條件,就對讀者形成了篩選,跟通俗歌曲對比,跟商業電影、電視劇對比,通俗小說的消費者,5555,實在是太少了啊!
讀者在小說中指望消費的情感,說起來大致有這麼些:愛、恨、望、服、痛。
1.愛。嗬嗬,這個就不多說了。愛祖國、愛父母、愛孩子、愛老公老婆——已經成了的以及將要成的。
2.恨。這個也不用多說了。陳世美的老鄉因為老陳沒給他借錢,恨他了,就編個故事糟踐人家,嗬嗬,嗬嗬……讓我們千年以下仍然跟著體會一把恨的感情。
3.望。寄托讀者的希望,希望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希望河清海晏,希望清官出世殺盡貪官,希望警察智慧抓盡小偷,希望……其實,就是給讀者編織一個夢。
4.服。就是“欽佩、景仰、崇拜”等一類感情。嗬嗬,我們需要英雄,需要偶像。
5.痛。痛惜、痛心、懊悔、反思……《天龍八部》結尾,蕭峰自殺那一節,不知道讓多少讀者“有淚如傾”,痛心不已。
能夠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強化自己心中的這些感情的小說,就是值得反複閱讀的小說。
作者:李正華回複日期:2007-6-1111:03:57
其他可以參考的內容
通俗電視劇的五點美學追求
讀書筆記,摘自:汪方華《通俗電視劇美學》,汕頭大學出版社
1,對城市生活形態的整體把握:在大都市中設置人物,鋪陳情節。
2,刻畫極富城市特征的人物。注意生活化、真實化,不失簡單化,但感性化,易於引起認同。
3,情節戲劇化。設置懸念,以形體、動作表現人物,中近景特寫為主。
4,重視娛樂性、消遣性、趣味性,不失教育性。
5,音樂和歌曲形象美、意境美。
似乎通俗小說也可以參考。
作者:李正華回複日期:2007-6-1111:05:39
關於懸念
希區柯克:“激情是懸念所不可缺少的因素。”
貝克:《戲劇技巧》
“所謂懸念,就是興趣之不斷向前緊張和欲知後事如何的迫切需求。不論是觀眾對於下文毫無所知,但急於探其究竟;或是對於下文做了一些猜測,但願使其明確;甚獲是已經感到咄咄逼人,對那即將出場的場麵感到恐懼,在這些不同的情況下,觀眾都可謂處於懸念之中,因為不管他願意不願意,他的興趣都非向前直衝不可。”
唉,我一直想做的一個工作,就是整理一個《小說設置懸念的N種技巧》,一直都沒時間做。
:(
作者:李正華回複日期:2007-6-1111:06:45
偵探小說20條準則
美國作家S.範丹總結出了偵探小說20條準則,可以說是對偵探小說寫法在理論上的總結,我感覺對一般小說也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1.作者應該把所有線索交待得一清二楚,使讀者和書中的偵探具有同等的破案機會。
2.讀者所受到的蒙騙應該僅止於罪犯施諸偵探本身的那些詭計。
3.偵探小說不應該扯上暖昧和愛情;否則就糾纏不清,使一場純粹智力的競賽複雜化。偵探小說的任務,是把罪犯繩之以法,而不是為了使有情人終成眷屬。
4.犯罪的人不應該是偵探本人,或者是警方幹探中的一員。這是一種欺騙讀者的卑鄙手段。
5.破案要靠邏輯推理,不能憑意外或者巧合。假如是罪犯自首的話,動機應該充分。否則,就有如哄騙讀者去尋寶,到他放棄時,才讓他知道寶藏竟在他的口袋裏,這種玩笑是開不得的。
6.偵探小說當然不能沒有一個查案的偵探。偵探搜集蛛絲馬跡,加以分析,最後揭露壞蛋的真正身份。偵探一定要靠分析線索來破案,否則就和小學生偷抄習題答案沒有區別了。
7.罪案一定要是謀殺案。謀殺案越血腥越殘酷,效果就越好。比謀殺案輕微的案件實在不值得讀者花費精神和時間去翻300多頁書。美國人愛講人道主義,一宗恐怖的一級謀殺案必定會激起他們的義憤。哪怕是多麼寬厚善良的讀者也不會甘心讓凶手逍遙法外,勢必興致勃勃地投入追查。
8.破案的方法要合情合理。諸如讀心術、扶乩、招靈、看水晶球那類的巫術,乃是偵探小說之禁忌。和讀者鬥智的應該是個凡人。讀者在玄學的第四維空間裏和神仙、幽靈鬥法,又豈有得勝的機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