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很奇怪,前麵明顯是一個隨筆性質的劄記,是後來訂上去的,估計是那道士修行過程中的心得一類的東西;後半部卻是很正統的文字,也說不好為何會成了這樣。
羽傳甲大致看了幾頁,書的前半部記錄了些許道法,不過,大多是殘卷,估計是那道士正在參悟,沒有完全理解的緣故。接下來的重點是,後麵用一種類似於敦煌文的字體記述了一段頗為神奇的曆史,也不知怎麼就跳到這裏來了。而卷宗的最後,卻用小楷記載了許多道法仙術,羽傳甲並沒有細加推敲。
前麵那段曆史記載的文字筆畫很生硬,好像是道士從哪裏抄來的。而且,其中某些部分,文字出奇的潦草,可能是抄寫時很匆忙,迫於怕被人發現或者出於其它什麼原因。
羽傳甲家傳淵博,在念高中時,又曾自學過幾本用敦煌文撰寫的經書,所以對敦煌文字頗有一些了解。
書中記述的是一個國王的故事,時間大約發生在商朝末年。
開篇第一行就寫著,我們來自於大漠,那裏有我們兒時的全部記憶和至親之人。自從我們一降生就被世人稱作怪物,我們是在大人的嘲諷和小孩投過來的石塊中長大的。
世人如此對待我們,其實並沒有其它原因,隻因我們兄弟兩個共用了一個身體。
羽傳甲讀至此處,發現內容竟說的是雙頭人的故事,精神隨之一振,頓時生出了強烈的好奇。
下麵繼續寫道,我們的父母在我們十三歲時就雙雙亡故了。我們從此再無依靠,過起了漂泊流浪的生活。
我們離開了家鄉,終於有一天到了這片山區。我們本不想長留此地,至於最後留下的原因,說起來也很簡單,我們實在走不動了。當時,我們已經餓了三、四天了,幾近昏迷。
可是,我們怎麼也想不到,後來的一段奇遇竟從此徹底的改變了我們的人生。
我們在山裏遇見了一個修行的人,他就是我們後來的恩師。
我們初次見他時,覺得他的打扮很古怪,有點亦僧亦道的感覺。他當時正在一塊大青石上盤膝打坐。頭上挽著道士的發簪,身上卻穿了一件很不相襯的袈裟。
他問我們為何長了兩個頭。我們說不是這樣的,是我們兄弟二人擁有一個身子。請你不要以為我們矯情,這兩個說法有著本質的不同。我們是兩個人,並非一人!
我們也不是妖怪,隻是,我們共用了一個軀體而已。
這件事我們曾對好多人解釋過。但是,沒有理解,也沒人真正想去理解。
那個人沒有把我們當作異類,他很同情我們。為了給我們找個安身立命的法子,他願意收我們為徒。
我們從此在那個山區住了下來,每天和他生活在一起。時間長了,我們才知道為什麼他會有如此亦佛亦道。
商朝末年是一個道法沒落的年代,道家的門人大批皈依了佛教。其中,不乏一些成名的仙人。比如:燃燈、慈航、文殊、普賢、俱留孫……數都數不清。
那時候,道家人才凋零,一蹶不振。這裏麵有諸多的原因,最主要的有兩個。
一,道家在商周時期起了內訌,那是一場你死我活的大屠殺。那場驚天動地的大戰造成的影響是深遠的,並非死了幾個道派中人那麼簡單。許多道家人才迷失了信仰,精神上從此沒有了依托;
二,道家的仙術修持已經走進了“死胡同”,至少當時是這樣的。本來是道家的內部問題,自己解決不了又苦於燃眉,隻好去找佛家幫忙。這是一個尷尬而無奈的選擇,也是道家從此沒落的直接原因……
許多由道入佛的名宿得了正果。但是,改換門楣的失敗者也不在少數。隻是,曆史總是喜歡成功人士,對這些人的記載卻很少。
我們的師傅不想輕易就改換門庭,他用一生的時間苦心的尋解佛、道修持不同和其中的真諦。但上天卻並不佑他,他最終落了個走火入魔、命殞荒野的下場。
羽傳甲看至此處,不由得大吃一驚。
心道:先前聽刺蝟所化的那位大師曾提起過道家的這段曆史,不想這裏竟然記錄得如此詳盡。可是,此時的羽傳甲哪裏會知道,這裏麵記載的內容還遠不止這些。